今年的奥斯卡从2月推迟到了4月。
有个大热门,我们已经等不及要看它的斩获。
一部具有大师气象的杰作?
下一个时代的华人之光?
最近它一上线,就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无依之地》
Nomadland
电影改编自杰西卡·布鲁德2017年的非虚构作品《无依之地:21世纪美国求生记》。
作者随房车流浪行驶15000多公里,写下这本书,被称为美国房车流浪者“田野调查”实录。
科恩嫂在读了这部作品后,立马买下版权,但导演人选迟迟未定。
直到她看了赵婷执导的电影《骑士》。
两人的一拍即合,似乎也成为了一次天作之合。
去年9月,《无依之地》擒获威尼斯金狮奖。
在她之前,获得过这个奖项的华人导演有——
侯孝贤(《悲情城市》),蔡明亮(《爱情万岁》),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李安(《色戒》《断背山》),贾樟柯(《三峡好人》)。
更让人保留想象空间的,是奥斯卡。
在颁奖季,《无依之地》已经获得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等27项,以大优势领跑。
赵婷能否继李安之后,再拿下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
或者,直接问鼎最佳影片?
悬念交给三个月后。
现在我们能看的是电影本身。
01
何以为家
在路上。
曾经是一代年轻人的理想。
乃至今天,我们也觉得说走就走的生活状态,好值得向往。
幕天席地,星月作伴,对酒当歌。
实际呢?
弗恩(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饰)是个“在路上”的一员,他们称自己为“nomad”(意为游牧民)。
一辆房车,锅碗瓢盆,一台老式收音机。
就是她的全部家当。
平时吃住都在车上。
缺钱了找个地方打工。
剪头发就自己动手。
一辆房车。
是她驶离人类都市文明,驶向荒野宇宙的方舟。
她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
电影没有直接告诉你她出发的原因。
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穷。
到处打零工。
在亚马逊做仓库分拣,给纸箱贴封条。
天色未亮就上工,可工厂里永远灯火通明。
更苦、更脏、更没人愿意做的活儿。
她也做。
去甜菜收割现场做搬运工,在公厕做保洁员,在无人光顾的快餐店炸薯条……
电影一开始,是她告别家乡,独自开车上路。
过去,弗恩出身中产,家庭幸福,住在一座靠石膏矿公司兴起的小镇,名叫恩派尔。
08年金融危机后,因楼市对石膏板的需求断崖式下跌,她所在的大厂倒闭,员工尽数被遣散。
连带着,这座繁华了近百年的小镇,也被抹去存在的痕迹。
成了荒废的“鬼城”。
人到六十的弗恩,没有了工作,丈夫病逝,也没有孩子。
一个孤独无依的女人,只能开着一辆被称作“家”的房车,开启了她的“流民”生活。
认识她的人都同情她。
可是她在用词上相当咬文嚼字,纠正对方说——
“我不是没家(homeless)
只是没房(houseless)”
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
对于对房子有执念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理解的,结婚得要房,上学要学区房,哪怕在“流浪吧”,热门帖子仍然是在鹤岗买一套房。
而《无依之地》展现的正是。
我们习惯中认为的谬论。
是怎样成为一群人实实在在的生活信仰的。
02
荒野生存
房车,有时是有钱人娱乐消遣的方式。
但对于底层的美国人,房车可能是最后的体面。
他们买不起房子,也养不起房子的税。
只能住在房车里走走停停。
经好友推荐,弗恩加入了一个游民营地。
这里大部分是已退休、无保障的老年人。
因着种种原因来到此地,把这儿当中转站,开启流浪生活。
有的,患有PTSD,受不了一切噪声。
害怕人群,不敢出街。
只有在自己的皮卡车里,才能得到片刻宁静。
有的,得了癌症,想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中,找到自己的“诗与远方”。
她不想像自己的同事一样。
还来不及实现出海的心愿,就猝然离世,留下永远的遗憾。
“不要浪费时间
我不希望我死的时候
我的帆船还停在车道上”
有的,在儿子自杀后,心灰意冷,生活无法继续。
熬过最难的日子后,决定建立营地。
以帮助他人的方式,来纪念儿子。
“如果社会要放弃我们
把我们这些驮马放逐到草原上
我们必须团结起来 互相扶持”
游牧民营地像一处精神上的乌托邦,收容在现实中受创的人们避难。
在旁人看来,这群人离群索居,是潦倒的流浪汉。
但是这群无根之萍相聚在一起,也建立了自己的社群。
他们会在集市上以物换物,互通有无。
指定社群规则,搞好公共卫生。
虽然《无依之地》的景观荒凉。
但这绝不是一部出世的电影。
它是美国社会与美国梦的B面。
弗恩去劳务署投简历。
工作人员建议她提前办退休,可她的养老金根本不够付日常支出。
为了找到工作,她向工作人员强调——
“我需要工作
我喜欢工作”
第一句是实话。
第二句是解释,也是掩饰。
然而由于高龄,她还是被婉拒了,只能继续做兼职。
因为那些零工,都是年轻人不愿干的活儿。
导演赵婷善于关注边缘人群。
也善于用一种陌生和外部的视角,去观察社会。
人们身上有太多伤痕,我们以身体上的牺牲,去换取融入自然。那里并不像这儿一样,受到保护,他们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不同。我想要真实地展现世界上的那部分人。
在《无依之地》中你能看到美国的“副产品景象”——国父山雕像,《复联》上映。
这些景象就像是电影的人物一样。
是被主流社会弃用的零件和边角料。
但电影又并没有渲染他们的悲惨,也没有为他们的不公而愤怒。
唯一一次和“主流”的强烈冲突。
是弗恩在家庭聚会上,听到如何做房地产的话题——
“要是我2008年有前大买特买就好了
现在就能出手了
房价似乎一直在涨价”
她一点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
“很奇怪啊 你们鼓励大家
花一辈子的积蓄
背着贷款
就为了买一幢消费不起的房子”
流浪,并非他们生活的本意。
而是他们为了守住家和尊严,所踏上的一条远征。
这些被流放的命运。
到头来,在那个被称作主流的体面的世界里,他们只是被待价而沽的货品。
哪怕再乐观,再坚强的人。
也无法轻松地说,那是自由,那是乌托邦。
不。
那是生活的代价。
03
流浪者之歌
弗恩的伤痛来自失去家园,失去爱人。
《无依之地》与《海边的曼彻斯特》有一个共通的主题。
即,讲述被留下来的人如何与余生共度。
不同的是,《无依之地》有意淡化伤痛。
来到游牧族营地后,弗恩逐渐交到了新朋友。
也从自然中获得慰藉,找回了久违的快乐。
一个失去一切的女人,独自上路,大事小情全要自己上手处理。
她还是会在某些时刻,发自内心地微笑。
体验与蟒蛇亲密接触,冰凉的触感,吓得她尖叫。
用望远镜看星星,她惊奇于天体的唯美浪漫。
片中有一场戏是戴夫和弗恩去游览地质公园,在众人看导览时,弗恩偷偷溜了。
她一路蹦蹦跳跳,掩饰不住好奇心。
一个60岁的女人,此刻从背影看,完全就是个少女。
精神家园被毁灭的人,是否必然要重建家园?
《无依之地》的回答是——
不。
与其急于摆脱悲恸,不如在废墟之上流浪、歌唱。
赵婷的镜头下,既有文明与荒野的反差,也有出离主流标准的态度。
在国家机器、工业丛林的轰鸣声下,不堪其扰的个体选择转身走向森林与大海。
让Sir印象极深的,有两个镜头——
一是,弗恩前往甜菜基地做工。
灰蒙蒙的天色,让人看不真切她的脸。
甜菜堆放在地,如一只巨兽。
个人在自然的对照下,渺小如蝼蚁。
夜更深了,机器轰鸣,甜菜被卷入机器加工。
自然再博大,总归要被工业社会收割。
工业(或者说经济),才是这个社会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至尊。
那么,个体意愿是否就必然让步于工业社会?
你是否必须做工业巨兽的一颗螺丝钉?
弗恩用她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是的。
你可以有其它选择。
弗恩曾经的家园恩派尔,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过的地方。
它被大工厂的崛起,振兴成为工业小镇。
又因泡沫经济,一夜被从地图上抹去,甚至连邮编都被撤销。
此后,弗恩选择不再做工业的拥趸、金钱的奴隶。
转而寄情于山水。
她住在车里,四处流浪。
这个带着对亡夫思念,行走大山大河的女人,显然过得既不富足,也不容易。
可她收获了真正的快乐。
沿途走过日出日落,春去冬来。
跋涉过旷野和飞瀑,也沉醉于森林的鲜活,和大海的澎湃。
感动于一只野牛的平和,也惊异于晚霞的绚烂。
她比大多数庸碌的人更懂,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另一个镜头,看来是一处闲笔,却后劲更大。
弗恩在街上路过一个影院,显示正在放映《复仇者联盟》。
她驻足停留片刻,不为所动,然后离开。
与自然正面、真实地拥抱过,荧幕上那些为满足幻想而制造的英雄故事,又能有多少滋味呢。
《无依之地》是一部关于人的赞歌。
在这群废弃的人身上。
因为更加赤裸,没有世俗的依附,反而更接近一些可贵的本质。
他们一方面是被美国梦遗忘的人。
但他们身上,又拥有着被许多人遗忘的美国精神。
像19世纪西进运动的先驱者一样。
再入荒野。
像17世纪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大陆清教徒一样。
簇拥在一起,用爱与相助,在流放之地建立新的家园。
有一段,女主弗恩因为没钱,不得不向妹妹求助。
妹妹渴望收留她,给她安稳的生活。
但也仍然承认——
“你可能看起来很奇怪
但那只是因为你比别人更勇敢”
弗恩和妹妹。
在面相上,就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一个面容光洁。
她嫁给一个成功的地产商,被安逸富足的生活所滋润。
一个满脸被风霜雕刻的痕迹。
是她坚韧、独立的品格的写照。
弗恩承受着丧夫之痛,多年后,她依然戴着婚戒。
营地管理员大姐说,戒指是一个圆,代表爱不会消失。
弗恩答,自己从没想过摘掉——
“我觉得我摘不下来”
这同样是一群怀有伤痛,寻求解脱的人。
营地对他们敞开怀抱,告诉他们带着伤痛上路也没关系。
因为人在路上,总会有重逢。
正如营地创始人鲍勃所说——
“大家都背负着伤痛
很多人也没走出来
没关系的
这种生活最吸引我的一点
就是不会有诀别
我在路上遇见过几百人
我从没说过永别
我都是说 我们路上再见”
这让Sir联想到,18年赵婷凭借《骑士》斩获邦妮奖,她在采访里提到了,自己对“障碍”一词的理解:
“电影里会出现一些身体或精神上有障碍的角色,电影常常在表达这些,但我并不太认同,电影就是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为什么它们就不能是生活的一部分呢?”
《无依之地》关注到伤痛。
但绝口不提如何跨过障碍,解决问题。
而是用镜头告诉你——
把障碍视作生活一部分的人,如何带着障碍生活下去。
关于那个房子与家的悖论。
电影更本质地追问了,人活下去,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弗恩回到了她的“家”。
丈夫已经不再,旧物也被清空。
只剩下空荡荡的回忆。
她的家,被从这个房子里连根拔起了。
但她清楚。
那个家,长在了自己身上,长在自己心里。
那是她和丈夫的一段人生。
是一个小镇的过往,最后安放的地方。
所以。
她拒绝了在别人的屋檐下停留。
一次又一次地上路。
荒野中那个孤独的背影。
有一种无法丈量出的高度。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哔嘀影视就有
编辑助理:布拉德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