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今年的暑期档,影片供给丰富、观影需求旺盛,展现出我国电影行业在疫情后的强劲复苏态势。伴随进口片供给的回暖,暑期档期间有《蜘蛛侠:纵横宇宙》《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闪电侠》《疯狂元素城》《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芭比》《巨齿鲨2:深渊》等一大批好莱坞电影轮番上映。然而与热闹的国产片相比,好莱坞电影的市场表现却异常冷清。
除了上述电影,今年上半年还有《黑豹2》《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银河护卫队3》《小美人鱼》《速度与激情10》《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等其他好莱坞电影引入国内,但同样反响平平。曾经在我国电影市场一呼百应的好莱坞电影,为何今年集体失灵?
从喧哗到落寞:
好莱坞分账片的历史遭遇
探讨这一问题,有必要回到进口分账片的历史脉络中。1994年,为刺激改革乏力、市场萧条的中国电影行业,我国开始以分账形式每年引进10部外片,以至于“狼来了”的呼声不绝于耳。2001年我国加入WTO,分账片名额增至20部。2012年,中美签订《中美电影协议》,规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分账片之外,还有以买断片形式引进的数量更多的好莱坞电影。
从1994年至201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是我国电影市场中的香饽饽。彼时国产片的年度市场份额能否超过进口片,常常是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国产电影保护月”这类特殊的历史产物。从好莱坞的视角来看,21世纪以来快速崛起的中国影市成为好莱坞解决自身市场饱和、化解盈利危机的重要途径。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炙手可热,增强了前者大肆制作以“漫威电影宇宙”为代表的IP电影的信心,推动其进入更加显著的大片时代。
然而约从2010年代中期开始,好莱坞电影在中国颓势渐显、每况愈下。随着我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国片竞争力与日俱增。2015年至今,我国年度票房榜的榜首位置均由国片占据,再未旁落。近年来受大环境影响,国内影视行业步履维艰,但并未延缓好莱坞在我国的颓势。一个可供佐证的案例是《阿凡达》系列:2010年,现象级电影《阿凡达》以13.5亿元成为我国首部突破10亿票房大关的电影;2022年,续集《阿凡达2:水之道》虽也斩获16.97亿元票房,但在单部电影票房早已迈过50亿门槛的中国市场早已泯然于众。
原创衰落:
特许经营与“政治正确”的路径依赖
好莱坞电影对于国人的吸引力为何越来越低?说到底,是其日益同质化的创作难以满足国内观众的多元审美需求。尤其是201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在特许经营战略和“政治正确”路线的双重裹挟下,原创性和多样性不断弱化。
一方面,在“政治正确”的大旗下,好莱坞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进化、政治化。虽说并无完全逃离政治的艺术,但“政治正确”的言语规范在艺术创作中正演变成一种道德审查与审美霸权,挤压艺术表达的空间。例如今年的电影《小美人鱼》就因选择非裔演员出演美人鱼的行径引发大量质疑,认为影片有过分“政治正确”和逆向种族主义之嫌。“政治正确”是好莱坞的一贯路数,但日益偏激的“政治正确”不仅会成为戕害艺术表达的资本工具,甚至在“政治正确”一词越发贬义化的今天容易导致偏离初衷的负面效应。
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已步入日益显著的特许经营时代。2010年代以来,面对流媒体行业的挑战,迪士尼等好莱坞制片厂在减少原创电影数量的同时,更加倚赖大制作的IP电影来降低市场风险,同时依靠跨媒介的产业链条来提升盈利能力。以“漫威电影宇宙”为代表的故事世界模式风行一时,并被视为娱乐产业的重要创新。但这种生产模式实质上是以往系列片的升级版,本质是以降低市场风险为旨归的,或者说是一种以保守为目的的创新。
今年我国引进的好莱坞电影,几乎都是出自大制片厂的IP电影。像《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速度与激情10》等平庸之作,显然是在过度榨取IP本身的剩余价值。其中虽然也有《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这种保持水准之作,或《芭比》这种惊喜之作,但总体来说缺乏新鲜感。回顾起来,上一次在我国取得巨大成功的好莱坞电影还是《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2019),该片以42.5亿元票房位列我国电影票房历史榜单第8名,是前20名中唯一的好莱坞电影。如今看来,这部影片既是“漫威电影宇宙”的巅峰之作,也是电影宇宙模式的强弩之末。
出于市场盈利和意识形态等多重考量,引进片自然会青睐那些文化折扣较少、价值理念普遍、视听特效炫目的大制作电影。那么北美电影市场自身又是一番什么情形?据专业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显示,截至目前,北美本年度电影票房榜前20名中,除了《奥本海默》《疯狂元素城》《自由之声》《梅根》四部作品为原创之外,其他皆为续集、翻拍、真人版等IP电影。好莱坞原创性的匮乏,可见一斑。“政治正确”与特许经营基础上的跨媒介叙事是好莱坞在全球攻城略地的法宝,但也有可能成为阻碍创新的毒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好莱坞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的今日处境:以更加稳妥的盈利方式,来掩盖日益失落的文化霸权。
国片崛起:
类型化与媒介化的双重图景
需要看到的是,北美市场在今年重回全球第一票仓,同时好莱坞电影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仍保持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因而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失宠,不能仅归咎于原创性弱化所导致的审美疲劳,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国产电影的崛起与媒介环境的变迁。
自21世纪初开启真正的市场化进程后,国产电影类型化、产业化水准的飞速提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前几年受到了行业整顿和全球疫情的影响,但电影产业已然积蕴起深厚的内生动力。以今年暑期档为例,悬疑、动画、奇幻、喜剧、青春等多元类型竞相涌现,其中不乏精品。例如,电影《我爱你!》以悲喜杂糅的手法聚焦三对老年人的爱情故事,为青春爱情泛滥的银幕上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电影《长安三万里》则以饱满的浪漫主义笔墨描画了一幅具有浓郁中国美学特色的历史画卷,既展现了个体的壮志难酬,也书写了集体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电影《封神第一部》以史诗结构编织传统故事,以现代观念激活古老传说,填补了中国电影有神话题材而缺少神话史诗的缺憾。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电影似乎找到了一个法宝:现实题材与类型叙事的融合。近年来,国产电影越来越擅长动用从好莱坞、香港地区、韩国等电影工业中汲取的工业化经验,以结构严整的类型化故事来观照本土现实议题。例如,电影《八角笼中》改编自“大凉山格斗孤儿”的真实事件,以真诚的笔触展现现实的粗粝沉重,塑造了一群动人的草根人物形象,电影《消失的她》通过“泰国孕妇坠崖案”等新闻事件的取材来观照两性关系,电影《孤注一掷》聚焦当下屡禁不止的网络诈骗等跨国犯罪活动,均以热门现实议题来贴合大众情绪、制造观影话题。
另一方面,国产电影体现出愈演愈烈的媒介化生存趋向。由于近年来媒介融合的快速推进,加之疫情对传统电影宣发的冲击,致使短视频等各类网络平台成为电影营销的重要阵地。在各类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发布预告片、拍摄花絮、首映花絮等各类宣传物料,制造各种互动话题与活动,已成为当下电影营销的常规操作。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失灵的一个原因:对惯于通过首映礼和预告片等物料来进行宣发的前者而言,显然还未习惯国内明显不同的媒介环境和宣发路径。
当然,电影产业总是会热潮轮换、此消彼长。今日好莱坞电影的遭遇,并不代表未来如此,毕竟好莱坞仍是全球娱乐产业的创意大本营。而对于国产电影而言,如何在享受类型化、媒介化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不断以创新意识走出路径依赖,恐怕是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