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宾天与阳平丧葬奇俗
【原创】文/罗年岗
在灵宝市西半县尤其是阳平镇,有耍孝子杆丧葬奇俗。这个习俗,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相传这与黄帝鼎原铸鼎,昭告天下,御龙升天,鼎湖龙去,龙去鼎湖等黄帝风光大葬有关。
鼎湖龙去
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 ,有黄龙垂胡髯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上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即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固后世因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史记.孝武本纪》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都有相同的记载。这是史家典籍对黄帝去世的文献记载,富有神话色彩。这是人们处于对黄帝的敬重,不愿意把黄帝的去世说的那么直白,而采取了黄帝乘龙升天成仙这种的比较委婉的说法。黄帝乘龙返回天界,离开人间。称为“龙驭宾天。”
黄帝斩蚩尤,杀刑天 ,败炎帝,驱夸父,收拾的都是大神。到黄帝晚年时,他们的鬼魂日夜骚扰黄帝不得安宁,就向桃神请求破解之法。桃神让神荼郁垒显圣,于是黄帝做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黄帝常年征战,日理万机,身体虚弱。
当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之下,鼎成黄帝乘龙升仙(去世)后,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原上 ,形成了黄帝陵(河南灵宝荆山黄帝陵),秦皇仿黄帝巡视天下,汉武建鼎湖宫,唐宋明清皆建庙祭祀。据唐代虢州刺史王彦《进玉佩表》一文记述,当时阌乡县西还有黄帝升仙宫寺。现在陵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米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堕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
真假帝陵 灵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包括北阳平、乔营、桑园、西坡、东常、轩辕台等50余处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国家文物局 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并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首选。 黄帝一生致力于全国统一,华夏民族大融合的事业;他心系苍生,天下为公;求贤访能,发明创造,致力于农业农桑。使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条件不断丰富;黄帝勤政爱民,大公无私。让人们吃穿不愁,衣食无忧。没有战争,人人平等。社会和谐发展。 黄帝乘龙飞升,鼎湖龙去。百姓大臣抱弓(靴子)哭嚎。黄帝的去世对于刚统一起来的中华民族,对于才建立起来的中国政权,对于黄帝部族都是最为悲痛和惋惜的事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时间黄帝国都铸鼎原,全国上下,乃至四方四面氏族小国都感念黄帝功德。 霎时间中华大地,天地垂泪,山河带孝。四方四面各部落氏族,万民齐哭,举国同悲。自古以来,黄帝贵为天子,高而大,受万民拥护敬仰。黄帝死了,天动地摇,山崩地陷。万民恐慌,思念哀伤。犹如天塌了,臣民们没了主心骨。固《礼记.曲礼上》:“天子死曰崩。”崩专指黄帝驾崩了《史记》:黄帝崩,葬桥山。
黄帝征讨四方,周游华夏。北到釜山,南达于江,西到崆峒,东至于海。华夏大地处处都留有他的足迹。关于哪里是真遗迹,哪里是附会之说都不重要。古人曾经求证过。陕西黄帝陵不过埋葬都是黄帝的剑杖而已,河南荆山铸鼎原黄帝陵埋葬的黄帝的靴子而已。其实都是黄帝的衣冠冢,都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修筑的纪念性建筑,都不是真正的黄帝陵墓。不同历史时期,在各个地方都建有黄帝陵也是正常。每年黄帝诞辰或清明节,人们都会祭扫黄帝陵举办盛大的公祭活动,炎黄子孙将各地的黄帝陵或黄帝活动过的地方,作为凭吊中华民族远古先祖黄帝的象征性场所。
群臣祭祀 在黄帝丧葬筹备期间,分三个地方朝拜黄帝。一是在鼎湖西岸,黄帝祖居之处(北阳平遗址)十里长街白旗猎猎,锦幡飘扬。二是铸鼎原上祭拜之民络绎不绝,哭声震天。三是西坡大宫殿(黄帝时期最大宫殿,西坡宫殿遗址)之内,群臣噤声,气氛严肃。帝子大臣们皆白衣素服,头戴白巾。他们在一起商议如何给黄帝风光大葬。 黄帝丧葬期间, 为了沟通神灵,撼动天地。向天地上表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将黄帝的死讯告知天地。更为了接待华夏各氏族小国朝拜,瞻仰黄帝 ,让其感受到黄帝气势和威严 。黄帝的文武百官竭尽所能,积极参与黄帝的葬礼。 大臣常先将自己在战场上,为黄帝打败蚩尤用的80面夔鼓。在黄帝的灵柩前,围成一圈。用雷兽腿骨,击打夔牛战鼓。这就是撼天动地的夔鼓震天。 80面夔鼓一起擂响,惊天动地,地动山摇。鼓声震天,响彻云宵。山岳同律,江海和声。 这鼓声惊天地泣鬼神,铿锵有力,动人心魄,摄人心魂。如同万马奔腾,金戈铁马,两兵交战,拼搏厮杀。正是黄帝战场上所用的鼓乐《三黄》。阳平镇各村落丧葬埋人时,会打三天锣鼓,有种说法是夔鼓震天,撼天动地,净村净舍。锣鼓有雷电之能,震慑诛邪。现在乔营村打的锣鼓调有《三黄鼓》、《埋人鼓》、《起丧带孝鼓》等等,其实很多鼓调都是从黄帝时期的常先夔鼓(战鼓)演化而来的。 伶伦之萧,断人魂肠。他持萧鹤立,神情悲切。忆起黄帝事迹,萧音起处。呜咽悲伤,撕心裂肺,掏心挖肝。初闻丝弦入耳,似秋雨打落叶,凄凄切切,呢呢喃喃。再听是三峡猿啼,悲切悠长,缠绵悱恻,使人人柔肠百折,肝肠寸断。 阳平人给乐队不叫乐队,而是叫响机或王八。响机一词比较好理解,就是能发出高低强弱等不同音律的机括(器物)。这只不过是奇淫巧技罢了。这源于伶伦截竹制排箫。发明十二音律。王八一词现在是贬义词,骂人都是乌龟王八蛋。王八同龟,它们的壳会发出不同声响。尤其是上古巫师用于占卜。装上石子摇动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打着节奏,高低缓急,轻重变化,奥妙无穷。现在有些少数民族有用椰壳代替龟壳制作的类似乐器。礼乐便源于黄帝伶伦处。现在的葬礼上,用乐队代替了礼乐,戏曲《祭灵》表演代替了礼乐祭祀。
打孝子杆 战神力牧踏着鼓点,持杆而舞。指东打西,挑南刺北。赫然是上阵杀敌的棒杆之法。舒缓处,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微风拂面,蜻蜓点水。急促时,棒杆如冰雹打锣,雨点击鼓 。一棒接一棒,一杆缠一杆。将一根大柳木杆,舞得上下盘旋,左右飞舞 ,好使车轮一般翻转。舞到紧处,棒杆脱手,旋转着飞上天空。力牧大步跨出,一伸手,大杆已经稳稳抄在手中。一背手,抄杆身后,撸须持杆。气不喘,汗不出。 这纯粹的是黄帝战蚩尤时的攻击技艺。阳平很多民宿习俗与其它地方不一样,具有区域性,独特性。比如力牧在黄帝葬礼上耍的棍杆,就在当地民俗里演变成了打孝子杆。在我小时候,在村里一个有名望的乔姓老人去世后,在他的丧葬礼上看到过。时隔三十多年,近段时间在抖音上有看到这个奇俗视频,就留心收集资料,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棍打不孝子,杆通九重天。在表演打孝子杆的同时,逝世老人的孝子贤孙手拄柳木棍,在棺材前跪倒一片,哭声震天,涕泪交加。长子背的孝子杆最高,挂的是白幡,次子或其他儿子,背的是五彩幡。若是平日里对老人孝顺,打孝子杆的人只是蜻蜓点水,示意一下就行了。若是不孝顺,还真的挨打。老人的女儿们拄着铭旌,排成行哭去墓地。埋人回来一路上还插有打狗棒和小白旗(黄帝时云旗),表示引路回家。 孝子杆有两种作用:一是埋人时插在坟上,上通天,下通地。表示能沟通天地,希望亲人的灵魂,早日顺着孝子杆爬上天成仙,位列仙班。二是万一亲人假死,在棺材里复活。可以通过孝子杆把声音传到地面,被人发现,可以救援。晚上还要去坟地听孝子杆,给去世的亲人打怕怕。
祝祭之词 祭祀之臣,高唱祝词。歌黄帝之丰功伟绩, 唱和平繁荣之世界,颂江山之秀丽雄壮,叹天地之无常,咏鬼神之神异,哭大星陨落,鼎湖龙去。哀国之无君,伤臣之无主,怜民之无助。祈江山永固,仁君永在。民族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祷上苍垂怜,广开天门,大开圣路。迎黄帝之英魂,接黄帝之精魄。九天封神,神州赐福。神灵福佑,鬼怪远之,灾难去之。又有哀怨之声,祝福之词,唱之,歌之,咏之,颂之。 祭祀祝词随民俗民风演变 ,黄帝巫师的祭祀仪式祝词,后来与儒道释三教一些孝文化,释文化,仙文化结合,在阳平集中体现在丧葬民俗里。这是1991年我收集打孝子杆时唱的《丧歌》:三通锣鼓震堂院,起丧出行到村间。棺材四方吉位占,大头停好要朝前。请得吉人耍孝杆, 孝子跪地一大片。三簧锣鼓声震天,魑魅鬼怪四逃散。先打前方开路杆,阳路宽广通阴间。土地爷爷走在前,引路不迷魂不乱。白马将军真威严,护佑阴灵魄不散。鸡不叫来狗不撵,孤魂野鬼不欺骗。黑白无常不敢拦,牛头马面不敢缠。阎王判官不刁难,不进地狱不熬煎。平平安安赴黄泉,顺顺利利到阴间。早日投胎回阳间,再世为人种福田。二杆打在棺左边,祖宗福荫万万年。父母积德儿女全,家宅门厅保平安。金玉满堂赛金山,金银财宝满庭院。骡马成群万亩田,旱涝保收不做难。大屯溢来小屯满,家里有个万宝山。聚宝盆落咱庭院,后辈儿女不缺钱。杆子竖起通青天,子子孙孙能平安。世世代代福不断,祖坟青烟冲九天。玉皇王母往下观,祖祖辈辈往下传。三竿打在棺右边,官运一定是万年。文武高官挤满院,代代都能出英贤。文气丰满紫气然,字字珠玑文脉连。且把江山都指点,好比子牙保周天。诸葛孔明是神仙,子子孙孙学先贤。金戈铁马奔向前,保国护家功勋建。朝廷里头第一员,文韬武略能计算。天文地理知周全,上马杀敌护江山。定国安邦英武全,精忠报国守家园。四杆打在棺后边,请出家神不老仙。如今功德刚圆满,驾鹤西游到灵山。灵山缺个菩萨官,天庭少个金玉仙。住在灵山是珈蓝,常常把那佛祖参。聆听佛音修箴言,修个真身把经传。玉皇端坐灵霄殿,王母常把蟠桃献。常常把那神仙见,参佛论道在九天。明目常把世事看,慈心常常救苦难。大功行在天地间,大德常被子孙传。 随着社会发展,阳平的丧葬习俗也不断变化。打孝子杆习俗被外来的民俗《祭灵》和追悼会所代替!这也许是社会的进步吧!
民祭社火 黄帝丧葬之日,铸鼎原上旌旗蔽日,锣鼓喧天。哀乐阵阵哭声一片。秦山惜惶低垂首,黄河呜咽放悲声。黄帝子女披麻戴孝 ,大臣宫女皆素服。臣子哭嚎如丧考妣,百姓哭啼失家住。太牢牛,少牢羊,鸡猪鱼虾,瓜果梨枣都齐全。长子抱幡,次子捧盆。夷鼓驾车,王亥策马,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十四,皆抬棺扶灵。孝子贤孙跪倒一片,平民百姓伏地叩拜。 发丧开始,常先擂鼓,力牧持杆而舞。王亥策马,夷鼓驱车,黄帝灵柩高架于轩辕车上左彻取黄帝仪仗旌旗和剑,建庙祭祀。百姓大臣沿途追轩辕车哭嚎,以头抢地。千万士兵民众自发形成送葬队伍,蜿蜒几里。士兵持枪拿盾,背弓跨箭,实斧荷刀,甲胄耀眼。一排排,整齐齐。面色肃穆,相貌威严。随着扣人心扉的鼓乐,进退有序,阵型变换莫测。在有心机的大臣交待下,大丧有大乱。黄帝军队不能过多参与丧葬,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去完成。 平民百姓以力牧夔鼓开路,探马开道。脸画五彩,身着麻衣。高举社旗村牌。草扎的水火二龙,左右护法。盘旋飞舞,喷水吐火。紧跟着的一村一社,分队分组,所表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上古神话传说,有农业蚕桑之类的劳动场面,捕鱼狩猎之类,有行军打仗的,有神仙妖魔鬼怪的。更有些村民直接表演黄帝及妃子,大臣的故事。比如女娲补天,女娲战黑龙,女娲造人。嫘祖养蚕,嫘祖制衣,嫫母磨镜,嫫母出战,仓颉造字,常先制鼓,黄帝轩辕,黄帝战蚩尤,应龙败夸父等等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节目表演内容不断发生更改变化。这样的队伍一社接一社,一村连一村,绵延不绝。 鼓神常先所在的村社常(后来发展为东常和西常村),有能人将黄帝的一生事迹编唱。俗话说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他们本来是想传唱黄帝的光辉事迹 ,为了让大家世世代代记住黄帝的好。琵琶反弹,好事丑化。尤其他们村的探马都是反穿羊皮袄,表示现在自己是畜牲,说的不是人话,办的不是人事。他们以骂为引,以丑为能。把对方骂的越难听越好,揭短接的越彻底越好。他们骂坏不言好,骂丑不说美。比如想表扬黄帝,就会说:“黄帝生的不要脸,虐虐(指的是女娲)爱耍泥瓦片,黄河捏人都偷懒,缺胳膊少腿是憨憨,缺心少肺是杆杆。你妈生的弟兄俩,拾掇你哥莫意见。打的夸父把日头撵,打的蚩尤逃南边。中原大地你统全,还与你哥去争盐。四方四国归了你,国家治理很一般。氏族之间不敢战,平民过的油和面,吃饱撑得没事干,游山玩水把古經看……”再比如常先本来是大家的祖先,他们会这样骂:“常常把你先人看,谁的裤裆烂了,让你露脸。你先人常,你先人短。你常常丢你先人脸。你一家子偷鸡摸狗把猪撵,婆婆媳妇都养汉。两口子心短爱吃饭,娃子吃,女子看。气的媳妇跳沟沿。生个娃娃没屁眼,生哈女子是憨憨。为人办事心太短,黑心烂脏发没人管。人在做,天在看,看你尘世上活几天。” 类似这样的骂词很多。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后来东常和西常村的骂社火出了名,2007年他们村的骂社火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升天之谜
黄帝飞升,鼎湖龙去。龙去鼎湖,龙驭宾天。
黄帝升天之处,铸鼎原便是黄帝的殡葬之地。由于黄帝驾崩之时,正是大热天,不易久等。按照有些专家的解释黄帝升天,其实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天葬。黄帝子孙与大臣商议后,认为,在荆山铸鼎原上,黄帝铸鼎告天的地方,为黄帝举行盛大的天葬仪式。
远古时,铸鼎原周围是大湖泊(大湖、小湖,灵湖、湖东,湖城、湖县等),黄河从铸鼎原下流过,在此汇集成大湖。 天气炎热,水汽蒸发块。正当大家为黄帝准备天葬时,浩淼的大湖泊上突然出现了巨大的龙吸水现象。通天彻地,高速旋转。速度很快,嘶叫着,怒吼着,咆哮着,席卷着黄河水,携裹着大量泥沙。远远看上去,像巨大粗壮的盘旋飞舞的黄龙,直奔铸鼎原而来。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巨大的水龙柱卷起黄帝与周围靠的比较近的七十二个大臣,飞上了半空中。各种祭祀的牲畜,礼品,等器皿,包括他们的衣服鞋帽被,包括佩戴的兵器弓箭,饰物都纷纷扬扬的抛洒在附近。
大家以为是上天派黄龙,来接黄帝与大臣去上天的。就有些眼疾手快的臣民急忙去拉扯,有的抓住黄帝的衣带、鞋子还有水龙拄,从湖底卷来大鱼鳞片.滑腻腻的像龙须黄鳝之类的鱼。但都没有攀爬上去。他们一起哭叫着,呐喊着。奔跑着,嚎叫着,情绪高度亢奋。真龙来接黄帝升天了,这可是千载难逢,万年不遇成仙的好机会。抓住风中卷的大鱼鳞,他们以为是扯下来的龙鳞。抓住风里席卷的泥鳅黄色,包括水草水蛇,在那种情况下,大家都激动的近乎癫狂,又有谁注意自己手中抓得什么。长长的,粘粘的就认为是蠕动的龙须或龙髯。
水吸龙来的快 ,去的也快。一眨眼功夫,便卷着黄帝及大臣,飞向西方。铸鼎原上一片狼藉。看看手中的鳞片,地上的水草,就是一阵抢天抢地的嚎哭。这哭声里,一半是对黄帝的哀思,另一半是为自己没有爬上黄龙身上,追随黄帝去成仙的失望。也有些人呆呆的望着黄帝消失的地方,哪里刚好是黄帝出生的姬水。
黄帝去了哪里?是九天之上?还是魂返故乡姬水?不行,得派人去姬水看看,但这一趟千山万水不容易。可能是有去无回了。
护灵西归 人常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 华夏一统,黄帝大功。 首山寻铜 ,荆山铸鼎。鼎成飞升,黄龙相迎。百姓嚎哭,弓葬帝陵。桥伯哀孝,河边折柳。留子携孙,护灵西归。途遇一山,类祖南山 指山为桥,黄帝葬之。桥人守帝陵,遂成氏族。南北二桥,血脉至浓。 其实是黄帝飞升后,族人与黄帝的大臣们商量后,决定由老实善良 ,沉默寡言,但善于架桥修路的乔伯护送黄帝的灵柩西归(目的地是姬水)。这灵枢里装的是黄帝老臣佐彻收集的黄帝使用过的仪仗旌旗和剑。万一到了姬水,黄帝已经龙驭宾天,大家白跑一趟。乔伯毫无怨言,在湖水河边折了一截柳树枝。柳树遇水就活,比较柔软可以防止驱赶蛇虫。把儿子留下来,照顾母亲彤鱼氏丽娱。自己携带着孙子,护送父亲的灵柩向西走。 护灵的队伍 ,过潼关,出华山。刚到渭河 护灵的队伍就偏离了方向,一直向北走。当时的条件可想而知:护灵的人有病得不到及时医治,食物也缺乏,还有高山大河的阻挡,加上狼虫虎豹的袭击 ,人员死伤不少。队伍实在走不动了,途中遇到一座大山 ,这山和湖水的南山很相似。于是,乔伯就把 黄帝埋葬在这里。给这座山起名叫桥山,自己的子孙叫桥人,世世代代为黄帝守护帝陵。 桥伯造桥时最喜爱用耐腐烂坚硬的柏树,就嘱咐自己的后人在山上广种柏树。 在河边插上柳树,以寄托对祖居地乔营的思念。 慢慢的乔姓氏族发展广大,在整个华夏开枝散叶。现在南边灵宝黄帝陵下的乔营村与北边黄陵县黄帝陵的乔姓家族,二者的血脉至浓,南北二桥是想通的。 在灵宝市阳平镇乔营村,西闫乡的乔巴地,焦村镇的乔沟村和五亩乡的乔元村是乔姓族人居住比较集中的村落,其它村有零星乔姓住户。在周时,桥姓去木为乔,是为乔远之意也。
王彦立碑 时光冉冉,到了唐朝时,虢州刺史王彦感念黄帝大德,为黄帝树立了一块石碑。 灵宝铸鼎原轩辕黄帝碑铭并序是唐贞元十一年(759年),虢州刺史王彦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籀书。它是目前国内最早记述黄帝事迹的石碑,比陕西黄陵县石碑早700年。碑的阳面正文是篆书。铭文歌颂黄帝的功德,惟天为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为黄帝得之。《南华经》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纪铸鼎之神。铭曰:道口神帝,帝在子人,大哉上古。轩辕为君。化人为道,铸鼎自神。汉武秦皇,仙冀徒勤。去道日远,失德及仁。恭维我唐,元德为邻。方始昌运,黄天所亲。唐兴兹原,名曰鼎新 碑阴内容有两部分,上部与碑阳内容一样楷书文字,下部为王彦《进黄帝玉佩表》,此文收录在清.董浩《全唐文》第6部卷545。此表详细叙述了王彦为轩辕黄帝书传立碑的原由,发现挖掘黄帝小臣玉佩的经过。细读此表,又有一处唐时位于阌乡县县西的黄帝古迹《黄帝升仙宫寺》,实物图志并茂俱全。但铸鼎原上已是千尺荒原,黄帝大臣左彻。取黄帝仪仗建庙祭祀处。汉武帝时所建的黄帝鼎湖宫当然无存。王彦在铸鼎原最高处挖地四尺,发现黄帝时期小臣玉佩,上表呈现给德宗皇帝,并得到获准后,于是才有了《轩辕黄帝碑铭并序》。 我一次次细致研读碑文,查阅一些专家教授对于此碑文的不同解读。结合老子的《道德经》。二者结合对于碑文有一些自己的见解!王彦撰写此碑文时必定参考了老子的《道德经》。对道与德认识,对于道的运行规律掌握于心。碑文开篇立意就是以道起手。 (在茫茫宇宙中),唯有苍天是最伟大的。(在人类中),只有黄帝和尧才有资格,有能力效法于天,(来治理国家,统治人们)。(在宇宙万物规律里),唯有道是最伟大的,只有黄帝才能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南华经》里说“道可以使鬼怪通神(悟道),使人帝通神(悟道),使他们走向更高的层次,悟到更高境界。道可以生天生地。黄帝专一神思修道,悟道(通神)。道生万物。 黄帝按照事物的本质去做,按照道的运行规律形成三黄之书,用这个去约束人的本性,(这时黄帝统一中华,社会和平发展),使人能得以活的性命(这是与人们处于与战争动乱,流血牺牲。挨饿受冻,丢失家园相比较),黄帝成为远古时代华夏共主。于是,就在这个原上铸鼎庆贺。铸鼎成功后,黄帝乘龙升天。黄帝得到掌握了神帝之道,完成了由人向神的转变,由人神化,完成了人格与神格的转化。 谷神不死,生生不息。世事无常,恐怕有变7化,所以在石头上刻黄帝铸鼎的神迹(事迹)记载下来。纪念成就大业,铸鼎祝贺的轩辕黄帝。铭曰:“道真伟大,使黄帝成为了神仙,黄帝将这些智慧留在人间,留给子孙后代贤能的人。(他希望有德者据之)。”上古的人真伟大啊,轩辕黄帝成为人族的共主。他用“道”来教化人,铸鼎以后,就自我通神,自我神化了。 汉武帝与秦始皇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追随着黄帝的成仙之路,但在追寻成仙的道路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白白费功夫。劳民伤财。他们的所作所为离黄帝所行的道越走越远,已经脱离了道的本质。黄帝的德行,天下没有第二个人。我们远离道越来越久,没有人像黄帝那样仁爱。恭维我们大唐,能有幸与铸鼎原为比邻。黄帝自然无为的德行,使人和睦相处。 如今大唐国运昌盛,承蒙当今圣上亲临亲为,诸事圆满。希望我们大唐兴旺于这个铸鼎原。祈愿大唐的恩泽使铸鼎原,经久不衰,去旧更新。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王彦撰写的《轩辕黄帝碑文铭并序》的释意。历代文人骚客歌颂黄帝的丰功伟绩!作诗词歌赋歌咏怀念黄帝。唐代诗人李白诗曰“鼎湖流水清且闲”。明代彭刚写下“鼎湖烟雨接孤城”的诗句。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出来。
仔细研读一些世家经典,总是会发现新的问题,增长新的知识。我将灵宝阳平铸鼎原黄帝铸鼎,鼎湖龙去,龙驭宾天等典故与其大臣事迹结合起来,同阳平镇一些村子的丧葬奇俗联系起来,侃侃而谈,希望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