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03
用手机看
◆《日本新华侨报》专栏作者 王景贤
山口县下关市一个叫土井浜的地方,两千年前曾生活着一群弥生人。这群人在古墓里安息了两千年后被发现,于是“土井浜弥生人遗迹”成了日本国家指定历史遗迹,1993年这里建成了土井浜人类学博物馆。
我是在建馆两年后第一次在这里见到了馆长松下孝幸先生。他曾经是长崎大学的医学教授,是我的汉语学生玲子的丈夫。
随松下馆长在馆内参观,一边听他介绍,一边了解了我将要来工作的这里的环境。这个我要换乘三次车,花两个小时来工作的地方,整洁而安静。但到处充满了人骨,就是通常所谓的“骷髅”。
尽管松下馆长温文儒雅而博学,但第一次见面时我还是没有掩饰住自己对环境的惊讶。
我是个留学生,受玲子之托去翻译一批人类学和考古学文章,工作之余我发现工作人员都是中青年妇女,包括馆长夫人玲子。她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拿着毛刷等小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人骨。看着她们每个人脸上的安静祥和,我甚至错觉她们手中拿着的是一件件绝世艺术珍品。我被她们感染,渐渐接受了这个环境。
从交谈中我从馆长那里了解到,土井浜遗迹1930年被发现后,经过19次学术考查,共出土了300多具弥生人骨。由于之前尚未出土过弥生人骨,因此当时掀起了巨大反响。土井浜弥生人的特征与之前的绳文人完全不同,脸面长而扁平,身材大约高出绳文人3至5公分,又由于弥生文化正是大陆稻耕文化传到日本的重要时期,因此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土井浜弥生人很有可能是从中国或者朝鲜来的“渡来人”或他们与绳文人的混血。
为了调查研究,馆长付出了大量工作和心血。他带领团队挖掘整理人骨,并对大量头骨进行了清理和考察。他也在报纸上撰文,叙述他在参加考古挖掘时的经历。他曾发现了一对相依的人骨,但无法理解的是其中一具是明显的土井浜弥生人特征,而另一具却是短脸宽面、眉弓鼻骨上隆的绳文人特征。馆长一直带着不可思议去思索,这两个不同特征的弥生人,为什么依偎在一起而被埋葬,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馆长就是这样赋予每一具人骨以思考和罗曼,他称办公室里的头骨为“孩子”。他告诉我,这些“孩子”们在墓中被发现时都是面向大海,他怀疑这是在望乡,而乡,一定是大陆。
为探索日本人的起源,馆长组成了“《日本人起源研究》人类学考古学调查团”,到中国寻找同一时期人骨。他偕同夫人和调查团从中国的江苏开始,北到吉林,西到新疆,南至广西,寻遍了大半个中国。终于经过了千辛万苦,在山东临淄找到了与土井浜弥生人同样为两千年前、并完全具有同样特征的人骨――中国汉代人骨。为了研究考察,他和夫人等小组成员在山东临淄的考古遗迹中,不顾冬夏,在没有空调暖气的情况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挖掘整理。最终,他们的这一发现使得日本考古学界终于开始倾向,土井浜弥生人是汉代人带着水稻文化来到日本的渡来人。无疑,他们的发现为日本考古学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今时光如梭,我离开下关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期间馆长夫人玲子因病过世,明信片中传来过他的悲伤。但这并没有拖垮他,再次在报纸上看到松下馆长的照片时,他虽两鬓斑白,但仍温文尔雅、精神矍铄。我想也许他的精神中已经植入了两千年前土井浜弥生人的生命力,也或许那生命力中有着中国汉代人不屈的顽强和执着。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松下馆长手拿头骨、叙述他“孩子们”的特征时那种沉浸的表情和专注的目光,那其中充满了一个男人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相信如果“弥生人”在天有灵,一定会为他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