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电影宇宙带给那些不看美漫的中国观众一个全新全异的文化符号,从陌生到熟悉的十年间,观众们不知不觉间把这些角色和故事越来越当回事儿了。
作者 | 铁士代诺201,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何评价漫威电影宇宙(下文简称MCU)十年来在中国取得的成绩?
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大概就是让很多中国观众接受并喜欢上了这些美漫角色吧,尤其是相比于中国观众曾经对进口大片的“阿凡达式”猎奇,MCU成功将传统的美式超英漫画用电影改编手段转化成一种新的文化制成品,用更低的文化认知门槛,更易于传播的普世价值观,更真实的角色再创作,更深度的集间联动,更隐之于无形的二次元宗主烙印,引导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漫画原作的观众们进入并认可了这个由毒舌阔少,转业大兵,人型核武,下界天神,闷骚少年,宇宙牛仔,落魄中产,土著国王,外科医生,再加上身材火辣的特工姐姐,在大银幕上与人battle从来没输过的黑人老哥以及一个百步穿杨的美版小李广所组成的庞大电影宇宙。
漫威十年,从无到有,关联起漫画的二次元与演员们的艺术人生,和中国观众之间越混越熟。
距离Tony老师穿着自己DIY的那一身破铜烂铁从恐怖分子当中无双而出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当年的落魄演员和黑马影片如今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了好莱坞的片酬一哥和票房印钞机。
一群在半个多世纪的漫画里翻来覆去相杀相爱,拯救地球和他们自己N多次的角色们跳出印刷越发精美的连环画书页,在现实世界变得足够发达或者足够疯狂以孕育并应对他们之前,借助电影这个中间人,完成了其群体的跨媒体集结。
如果说第一部《复联》是在弘扬团结就是力量的国际主义精神,《复联2》致力于对“奥创纪元”这一经典漫画大事件在角色限定条件下如何进行合理的剧本改编,那么到了如今的《复联3》里,已经分别贡献过独立三部曲的“铁、盾、锤”御三家基本养成完毕,人设上也不用再铺陈性格或者动机的重大变动,于是提取出此前贯穿MCU的“灭霸与无限宝石”作为终极考验,分为上下两部,先连续拍摄完成,再一年一部分开放映,把注定波澜壮阔,甚至可能造成极端角色粉怒而弃坑的《复联3》和《复联4》轮番砸向大银幕,力求实现在毁灭中完成重建,在重建中继续挖坑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复联3》的副标题“无限战争”即有对应“无限宝石”和“绝体绝命之惨烈战争”的本意,也不乏“生生不休,你迪士尼爸爸的角色资源多到这辈子都打不完可怎么办是好”的商业傲娇。
OK,本文直接关于《复联3》的段落到此为止,毕竟落笔在这个一触即发的敏感时间点上,再往下多说一句有关《复联3》这部片子的内容,恐怕就要和遛狗不栓绳,开挂玩游戏,公厕拉屎不冲水同罪了吧。
在MCU成军之前,因漫画出版业不景气而饱受颠沛流离,在资本市场被几度转手的漫威曾通过出售或者授权的方式,让旗下部分角色领略到“触电”的爽与痛。
2002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山姆·雷米导演,托比·马奎尔主演的老版《蜘蛛侠》三部曲无疑是MCU之前青少年漫改电影的巅峰之作。
在其之下,则是立项时便被当成B级片处理,初代一鸣惊人,后两部扶摇直下的《刀锋战士》系列;李安导演文艺范坐镇,虽然模拟漫画分镜的拍摄手法尚且值得一看,但CG技术还停留在特摄水准的《绿巨人》;帮助本·阿弗莱克成为当年金酸梅奖有力候选的《超胆侠》(现在统一翻译作“夜魔侠”,在这里沿用元年叫法以示区分);前言不搭后语,如今基本被遗忘在记忆中的两部《惩罚者》;以及非常优秀,率先在超英改编电影中摸着门道儿的老版《X战警》三部曲。
上述影片尽管没有尽数在国内上映,但是托影碟时代的福,票友们还是领教到了忽高忽低的观影体验,也从试错和示范的反正两方面提前演习了MCU的成功经验。
例如在忠于漫画和电影改编的比例方面,尊重原作元素明显分量更重,反馈到影片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角色的“画具化”、“制服化”迹象非常明显——红衣街霸超胆侠完全凌驾于马律师之上,惩罚者则一边穿插于剪辑混乱的回忆段落一边操持着各种军火大杀四方,漫画迷尚且可以按图索骥对号入座,但对于非漫迷就只能趁着似是而非的武打枪战戏结束前赶紧吃光怀里的爆米花拍屁股走人了。
作为正面模板,《蜘蛛侠》成功塑造出了彼得·帕克在家庭、事业、爱情、友情、正义和蜘蛛侠多重矛盾之间应接不暇的真实困窘,负责打架的虽然是蜘蛛侠,但真正承受痛苦最终迎难而上的却始终都是彼得·帕克。
而到了奇人异事扎堆儿的《X战警》里面,对生存和进化理念的探讨深入浅出,休·杰克曼饰演的金刚狼拿掉了漫画里标志性的尖耳头罩和黄黑制服,达到了演员与角色间200%的同步率,并最终在《金刚狼:殊死一战》中达到了漫画原作甚至都难以企及的人物悲剧性。
然而,尽管影片质量存在高低之分,但在前MCU时期,所有作品之间限于版权和出品方的关系,无法进行打通界限的操作,这样一来既不能让优秀的角色得到更大延续,也限制了彼此的发挥空间,上限尚可,下限太低,一边要观众拿着漫画按图索骥,一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做着改编尝试,看片儿看出摸彩票的概率学也就成为了前MCU时期观影的常态。
虽然“面具”作为超英的外观标签和人设基点至关重要,但是MCU从一开始最大的看点其实恰恰就是弱化超英的面具属性,突出“托尼·史塔克”而不是钢铁侠,这就让不熟悉原作的国人观众从围观“超能力者大作战”变成了欣赏有血有肉的故事和演员表演。
就像传统武侠小说大都着力表现侠客们白衣胜雪,来去如飞的世外高人形象,将读者的爱恨情仇寄托于江湖游侠的华丽展开,而徐浩峰等新现实主义武侠小说作家则降低了“神功”的比重,着墨在大侠们的求生欲和吃喝拉撒上。
如果说《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JOKER是面具之下演员即角色的极致,那么小罗伯特·唐尼代言的钢铁侠则是为MCU的角色实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尽管被无数男人的浪漫所环绕(辣妹、豪车、强化外骨骼机甲),身高还存在硬伤(影片中一些“内增高”手段的应用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穿帮程度),可依然不能阻挡唐尼对史塔克忠于原作又高于原作的深度演绎,让《钢铁侠》突破了以前超英角色面具化的双重身份困扰,代之以角色内心矛盾的相互转化。
比如,史塔克作为家族军工企业却被自己生产的武器所伤,智力过人、腰缠万贯却无时无刻都需要马仔哈皮和女友小辣椒给他端屎端尿,再加上唐尼老师自我发挥的那一抹任性与闷骚,最终塑造出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资本主义阔佬,同时赢得了男人,女人和小孩子的追捧(这点当然还是要感谢机甲设计师和玩具经销商们)。
在他的对面,美国队长则从高大上的美国白左政委转身成为了地下少数派反政府领袖,政治上与华盛顿决裂的同时,老冰棍所面对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困局也经常被拿出来自我调侃,提醒观众这个浓眉大眼的体制内人物骨子里还是个自由主义战士。
而回归MCU的蜘蛛侠在二度重启中也回归到了更纯粹的学生党模式,将原先蜘蛛侠的社畜身份拆解成了少年彼得·帕克的烦恼,让他在青春期困惑和侠义担当中做出正义的二择;甚至即便是星爵这样的二线漫画人物,也被塑造成了小团体中的独狼和在缺乏父爱中成长的单亲孩子,拷歌、尬舞、把妹溜得也是没谁了。
至于说雷神,活脱脱就是北欧神话版的分家产故事,尤其是把儿媳妇踢出局之后,儿子,闺女,连同隔壁老王家的腹黑孩子激烈争夺奥丁老爷子留下这套仙宫Town house到底应该写谁的名。
在这种把漫画的脸谱形象逐渐真实化的过程中,缺乏原作启蒙的观众们也能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角色形成感同身受的理解,当观众把他们理解成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上亿美元COSPLAY秀的时候,漫改便从宅男藏书慢慢走向了更广阔的群众舞台。
在漫威十年的大银幕之外,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十年前,对《钢铁侠》的精彩感到神清气爽的笔者会在博客里怒敲几千字影评,大部分内容都是东拼西凑关于“谁是钢铁侠?”的自我学习型科普,然后关上电脑等着第二天朋友们依次过目后给出评价。
十年后的今天,社会神经系统一般的网络传播与下沉式科普分别在熟人朋友圈和陌生爱好者范围内形成串联。如今身边已经不会有人再带着黑人问号脸质疑“真人连环画电影有什么可看的”,因为在远比以前要大的大众流行文化社交圈子里,“复联”已经成为了一年要出现两三次不等的共同话题,办公室里当同事们列举“这部片子里我看见了另一部片子的某某”时,就和二十年前大家一边看电视剧一边谈论“谁把谁睡了?”、“谁和谁离了”、“谁被谁阴了”是一种态度——相比看完就忘的纯属消磨时间,或多或少当回事儿的态度。
新媒体的出现也为各种文化热点创造了有利的传播条件,每部MCU电影上映前后“原作介绍——系列关联——XXX你必须知道的XX件事——正片分析——彩蛋解析”的一条龙免费服务,将观众对原作漫画的学习成本降到最低。
前MCU时代,甚至更早的互联网1.0时代里,Google和电影杂志通常会肩负起“扫盲”的工作(后者虽然会从前者寻找参考资料,但与此同时人家也会随刊送你海报啊),而汉化组成员为旗手的漫画资源推手们也随着MCU的兴起不断发光发热。
如今,当《黑豹》这样一部黑人漫威主角的影片来到中国时,只需几天功夫你就会在并不主动“知乎”的情况下从“黑豹是谁?”(难道不是乐队吗)一路快进了解到“瓦坎达震金属在漫威宇宙硬通货市场上的价格浮动”。
当然对于出品方的迪士尼来说,将虚拟的人气变现成真金白银的中国电影牛市票房依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不久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土星砸场《复联3》中国发布会”事件还一度将相关宣发人员推到了粉丝舆论的风口浪尖。
究其原因,就是相比其几家在海外市场并不怎么能打的竞争对手,MCU在中国的票房成绩始终缺乏质的突破,这才在看似无奈之下做出如此“接地气”的举动,只不过这部分情况已经涉及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之间贫富和受教育程度差距的问题,以防偏差,本文就先不做展开分析了。
半玩笑半苦笑地讲,笔者平日里时常混迹其中,收书盗图外加蹭表情包的美漫爱好者群里,向来不存在鄙视链这种封建迷信的产物,我们有的,只是DC和MARVEL两大阵营彼此间赤裸裸的仇恨。
即便只是看过预告片,MCU的忠实观众们也大都感受到一股不破不立的气息。随着饰演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这三巨头的工作合同陆续到期,MCU也不得不面临天价续约还是另立新人的决策,尤其是当最具含金量的角色因为演员的原因渐行渐远时要如何填补空缺,诸如此类问题都是非常谋杀制片人脑细胞的终极问题。
恰恰是在此时,迪士尼完成了对FOX的惊天收购,虽然还没有公布任何明确的内容整合计划,但此前大家想象中的“复联 VS X战警”或者“死侍屠杀漫威宇宙”总算具备了客观实现的物质条件,对于非漫迷观众贡献绝大多数票房的中国市场来说,成功捧红几位主演的MCU暂时在口碑和人气上占据更大优势,如果未来依靠版权回归继续扩大规模,那么死侍和X战警光凭自身的设定特色就具备了在普通观影群体间足够的话题性(前者到时估计也会做出相应的收敛)。
紧跟友军来势汹汹的,则是MCU一生之“敌”——华纳的DC宇宙。这个本应十分大佬,但在诺兰封神之后光芒便被MCU所掩盖的金矿至今还处于半开发状态,进展至今却始终找不到一位如唐尼之于MCU那般理想中的“真命天子”(“真命天女”倒是找到了,还不止一个,分别是把平庸的影片变得不平庸的神奇女侠,以及《自杀小队》这摊牛粪上的鲜花——小丑女),作品内容质量上的把控也火候欠佳,这让中国的DC粉丝们想要吹爆但又找不到一个合适机会,因此MCU应该还是会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而即将上映的《复联3》,毫无疑问也将会成为一次前期积累的新爆发。
说好了十年,十年又十年,在漫改电影不断扩大的版图上,观众们势必将会去到更加宽广的地方,这群在漫画书里活跃了几十年的经典形象,就这样在新的天地里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