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蜀汉终焉之时迫近。司马昭为了获取政治资本而图谋灭蜀,在钟会的声援下,司马昭决意伐蜀。他命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其中以主战派钟会为主力部队,统帅士卒10余万人,直取汉中。
刘禅听信黄皓的话,没有及时增强诸如关城、阳安关、江由戍等地的防备力量,加之姜维放弃“错守诸围”的防御战术,并且姜维本人又远在沓中,导致汉中大部分地方迅速被钟会占领,前线屯粮重地、关城也被攻陷。
姜维本想采用口袋战术打防守反击,以关城为袋底,外围的汉城、乐城进行敌后骚扰,等到钟会军粮草不济时,通过内外夹击的方式歼灭钟会军。但是关城的失守意味着姜维的汉中防御战术已然失败,汉中无以为守,于是姜维同前来支援的廖化、张翼等将前往剑阁据守,剑阁也就是剑门关所在的地方。
对于蜀汉来说,汉中是第一道防线,剑阁、阆中一线可以视为第二道防线。通过汉中进入巴蜀有三条主要道路,金牛道、米仓道和洋巴道,洋巴道就是荔枝道的前身。在三国时,这三条道路都很难走,米仓道直抵巴中,洋巴道直抵江州,而金牛道可以直达蜀汉都城、成都。蜀中道路粮运困难,对于钟会来说,持久战是他所不愿意面对的,所以为了快速结束战斗,他必须经由金牛道直取成都,同时金牛道是当时入蜀主干道,也是相对最适合大军团行军的路线。
剑门关是金牛道上一个重要的隘口,在这个位置上, 要么经由剑门关继续前行,要么向西行进。剑阁的西侧靠近龙门山地震断裂带,这里山势险峻,不适合大规模行进,故而钟会只是派了田章率领小股部队去支援邓艾,大军依然留在剑阁。钟会想要灭蜀,就必须啃掉剑门关这个硬骨头。事实证明,剑门关确实险固,姜维在这里坚守,硬是让钟会的10万大军无可奈何,甚至萌生了撤军的想法。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诸葛亮见剑门山一带山势险峻,于是在其中要道建立了剑门关。
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
剑门关有一个地理特点,剑门关两侧分为南坡和北坡,其中北坡的坡度较大,但是南坡却较为平坦。进攻方从北坡进攻,需要仰攻,而且陡峭的地势增大了攻城难度,而防守方从南坡无论是粮运还是行军都较为便利。玩过魔兽争霸3的同学都知道,在坡道上,仰攻是有一定的miss率,仰攻本就更加困难,而防守方却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可以洞察进攻方的动向。
剑门关位于金牛道的必经之路上,无法绕行,加上其易守难攻的特性,使得剑门关异常险固。钟会没有攻破这里也很正常,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后世也没有人能通过正面进攻实现破关的,都是在防守方内部瓦解后才得以通过。难怪李白到达此地,会发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慨。
剑门关固然险固,姜维可以在这里挡得住钟会的10余万大军,但是却挡不住蜀汉覆灭的趋势。此时的蜀汉,即便曹魏没有伐蜀,蜀汉也将陷入巨大的内患风波之中。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此时的蜀汉已经人心背离,上至群臣、下至百姓,已然看不到希望。蜀汉面临如此严峻的内忧,当再面对外患时,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说不定已经将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新来的“正义之师”身上;而对于蜀中权贵而言,蜀中易主,他们反而有了蜀人自治的希望,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丧失民心与豪族权贵支持,国力衰弱的蜀汉能靠什么去抵抗入侵呢?
最终,邓艾选择那条传奇的阴平小路,一路攻向成都,迫降了刘禅。期间听闻成都危急的姜维,弃守剑门关而回防,钟会由此得以穿过无比险固的剑门关,这也再次验证了“险可恃而不可恃”的道理。蜀汉如果没有发生重大的转变,任由发展的话,覆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已经不是姜维这样的少部分忠心之士可以改变的了,这也就是所谓“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志》、《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