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特为何将关闭印度工厂,印度媒体称制造苏-30MKI战斗机的印度工厂即将关闭,这将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会有400家当地供应商因缺少零部件订单而倒闭,印度一直寻求武器进口本土化遇到重大变故,据悉印度是世界最大武器进口国。
印度即将生产完剩余的8架苏-30MKI战斗机,苏30MKI大约有6000多个零部件在印度生产,价值1250万美元,印度与俄罗斯曾达成协议,把苏-30MKI战斗机本土化,数据显示,不到一半属于印度制造,其余关键零部件任由俄罗斯提供,而且大部分原材料都来自俄罗斯,印度工厂依赖俄罗斯的零部件,原材料甚至大型维修设备。
印度武器装备自主设计研发非常缓慢,其LCA“光辉”战机,预计2023年才能进行批量生产,从完成设计到生产耗时几十年时间,不得不说这是35年精雕细琢打造的“神器”,印度曾经自称"阿琼"坦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种坦克之一,"阿琼"坦克是印度自行研制的第一种现代化坦克,实际上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阿琼坦克沦为国外产品的“组装货”,“光辉”战机和"阿琼"坦克都是30,40年磨一剑。
发展中国家都认为自行研制和完全本土化是最好的方式,在印度遇到自行研制和自主发展缓慢的难题时,不得不服脑洞大开,认为能进口世界各国武器零部件和技术也是一种优势,把这些武器进行整合,然后出口到需要的国家赚取外汇,不过印度会遇到技术转让难题,即使是合资,真正的核心技术俄罗斯都会采取保留,一旦完成订单,本土生产商因为缺少零部件和原材料而倒闭,这一种模式,在遇到局势变动下,会变的非常被动。
这里摘取一个德国军工工程师当年指导中印两国制造坦克的帖子: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国家,并不是我的祖国,而是印度与中国。
这两个国家,我都曾经在那里工作过。早期,我负责协助中国引进MTU公司的坦克系统柴油机动力。
在那里时期,我与我的当时的中国同事。一起为中国引进生产线工作,而每日忙碌着。
我并不是一个军事战略学家,但是,我是一名技术设计工程师。我很清楚我的职责。
中国人的发动机工厂,制造与生产模式,甚至他们的起居生活,都具有十分的严格地军事化色彩。
我们在生产或者研制过程中,速度并不是很快。
我们需要在几乎每一道关键部位时期停止下来,等待1名佩戴上校军衔的解放军监督人员的审核与验收。
他的话可以说“是最终的命令”。
但是,他并非一名普通的军人,他与我一样,是一位坦克柴油动力系统专家。
在这里工作被安排的很严谨,但是你不必为明天你需要作什么而去苦恼。
工作流程的日志表单,会在当天晚间休息之前,发到你的手里。准确很有很有效率。
知道中国人聪明的特性,在车间内,他们无需我自己动手去制造,而是充当一名说教主义者。由7名年轻的中国技术人员,在听从我的指令。
我可以做第一道检验。中国人在军备生产方面,以前比现在要严谨,谨慎,甚至有些局促不定。
年轻者必须按照我的指令去完成他们的被安排的工作。这给我的压力很大。
我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因此,在“指挥”期间,我总是出现一些令我自己遗憾的错误,而他们似乎没有任何不满的意见。
中国人的保障体系,在军工设备中,十分得当。他们的零部件具有与德国本土一样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当时缺乏的仅仅是计算机太少,人工很多。
在当时中国人操作与管理记录中,很多是依靠人的手写来完成。虽然我不太懂得那些方块字体(中文)的含义。
但是,前面标注的是按照德国规格的零部件编号,后面签注由工位编号,生产人姓名,日期,放置库内位置编号。
在最后空格内,写有管理人员的名称。值得注意的是,几乎连一颗螺丝钉都有他严格地编号系统。
库房管理人员,必须知道那些编号,那些库房存放编号。而这一切早期都是依靠人工。
在后期中国在军工企业大批使用了计算机系统。人员劳动程度似乎得到改善。但是他们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他们似乎可以找寻出计算机录入人员的错误。他们脑子里面记录的数据,比DBASIII数据库系统还要准确,几乎没有错误。
而在每个月中期,他们要进行比赛,项目主要是攀比记录能力。1个人说一个零部件编号,被考察者必须在几秒内回答他的编号,生产日期、工位号码、引进或者国产来源、签署人。
等等!我的脑子可没有那么丰富。
总体上,中国军工给我的印象是,客观,严谨,正规。这十分复合我们这些被欧洲其他国家称作:“呆板的德国佬”的德国人的工作习惯。这是我最大印象。
另外,落后对于中国人来说仅仅是一个名词,而不是动词。因此,中国制造的首批MTU885A柴油机,经过双方检验试验,是完全合格的优良产品。
在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哈立德”的前期,印度就开始申报研制“阿琼”主战坦克。
印度人采取了与中国人一样的手法,近乎是模仿,一切零部件需要印度本国可以生产。
在后来印度研制的1.1兆瓦柴油机,没有成功。因此,不得不选择我们的MTU883B。
而MTU883B是我们给予中国人生产线的原始型号。MTU883B性能上不如中国人引进的MTU885A。
但是,我们达到那里以后,我看到的几乎是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场面。
印度人做事情,太过于张扬与表面化。他们没有中国人那种严谨的谦虚的工作习惯,他们习惯于赶超,而且没有任何实际的能力。
他们委派的技术人员,实际上技术能力低下,这与中国人给我的印象简直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对比。
印度人管理模式是照搬欧美形式,但是混乱与失误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代名词。
他们没有严格地保障,管理体系。似乎根本没有人去关心零部件的研制。
而且最大的不同是,印度人与我似乎难以沟通。他们对我们的戒心比合作的心态要大很多。
我们被安排在高档住宅区,这里根本不在厂场内。
我们只是被命令低头去生产某个部件或者研制某个产品,而我们不知道他会用于“坦克”的那个部位。
我的以往工作经验几乎都在荒废。工作对于我来说,就像执行指令DB语言。
我们动力机械,是与印度联合生产的。在多次反复的试验,测试中,动力系统根本就是存在极大严重问题。
MTU883B是一种中型柴油机,他并不适合安装在战斗全重超过45吨级的主战战车上。
而中国人使用这种发动机,是安置在总重40吨级的T79/69战车上,十分合理。
但是印度军方提交的阿琼最初数据是45吨。已经超出了MTU883B动力承载能力。
最令人无奈的是印度所谓生产监督。他们可以蒙混与潦草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对于扭矩力度不足问题,印度工程师似乎是视而不见,根本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报告。
这样的机器拿出来,安置在重达50吨级的战车上,战车的车体是由克劳·马菲公司协助设计的。
战车试验行动仅仅进行了1次,加力启动速度时间,接近15分钟,战车几乎没有任何机动可以说明。
MTU883B是一款优秀的动力,但是首先他被赋予了超越自己的能力的车体上,其次,与他配合的传动方式,因该采用我们的MTY12型动力传输。
但是,印度人盲目追求所谓“全先进”。而且面对中巴“哈立德”的进展速度,因此又大大缩减试验时间。
今年,当我听到印度政府正式宣布停止研制主战战车的消息以后,我认为他们的决定是正确地,但是是来的很晚的一个决策。
在一个几乎没有研制2代战车能力的工业基础上的国家内,首批自行研制起点,就定位与赶超德国“豹IIA4”主战战车。还要兼顾全部的先进与车体比重。这是不可想象的愚蠢。
豹式战车,自重远远超越中国与印度甚至俄罗斯的。因此他可以获得如此防护。
德国与印度不同。在我们那里,我们的普通道路与铁轨,桥梁与涵洞是可以承载60吨级战车的。德国设计师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设计的。
但是,在印度,他们的桥梁承载42吨级战车就是危险程度了。怎么可以把豹II的身躯,拿到自己本土来?
在中国,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基础工业,包括建筑,他们十分清楚。中国南北跨度幅度相当大,气候随之不同。
因此,中国人生产了2种适合中国不同地区的战车,但是即便中国最重99战车,今天也没有达到58吨级这个德国界限。
中国南方使用的快速轻型战车T1962型。仅有20吨级。但是,中国人是依托自己建造T54/T55的成功经验走出来的。
他们的基础设备,远比印度要完善,体系更加接近我们,更加优越。
中国技术人员的特点,是精明而且忍受力很强。接受与融会很好。他们可以随意塑造自己的战车,自由度很大。这与中国人性格与印度人性格是一定关系。
中印两国在战车研制上,一个是迈着稳健,沉重的脚步,缓慢而又不失步伐的前进。
另一个则是,盲目的胡乱的向前奔跑,结局自然很清楚。
最后的补充:中美建交后有一段蜜月期,美国允许欧洲向中国转移军工技术。这位德国工程师就是当时来中国的,他的名字叫艾伦,退休后移民美国,在美国写下的这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