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粗略地对上海的西餐厅作一个分级上海哪些米其林餐厅性价比高,按人均可大致可分为以下级别。
米其林星级餐厅: > 700元
轻随风的Fine-Dining:300-700元
酒馆类餐厅(Pub、Brasserie、Bistro等):200-300元
海派西餐:100-200元
西式简餐:< 100元
洋快餐:< 50元
地理位置,代表餐厅食客的消费能力
一家西餐厅要在上海生存,须得谨慎地考虑选址。毕竟周边人群的支付能力与消费观,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发展前途。久而久之,餐厅布局便形成了集群现象,呈现显著的区块特性,构筑起上海西餐界的势力版图。
“好餐厅,还得认大厨啊。”
外滩
米其林星厨的斗技场
关键词:
洋气、经典、高大上
对外通商后,上海迅速成长起来。尤其是黄浦江畔的外滩,冒险家们纷纷在此树起本国风格的建筑,这番壮观景致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一个世纪后,外滩激斗再起硝烟,这一回,外滩成了国际名厨的主战场。
在去年颁布的米其林红色指南中,大部分的星级西餐厅都定址于外滩一带。
Joël Robuchon
作为摘星最多的男人,Joël Robuchon 在世界厨坛的崇高地位无需多言。自打他宣布计划进驻外滩18号,就有如给外滩西餐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没有比 Robuchon 更懂得米其林审查员心思的厨师了。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Shanghai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上海店基本照搬香港、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从装潢到菜品都依样画瓢;又调来原本镇守澳门的大弟子Francky Semblat,严阵以待。果不其然,开张不久便在米其林评选中斩获两星。
Paul Pairet
不过,在更多专业美食家的心里,海上第一餐厅的名头无疑属于Ultraviolet。尽管挂名在外滩18号,但这地址只不过是个集合点,没有顾客知道这家神秘餐厅的确切位置。
Paul Pairet 在上海的“感官餐厅”实验大获成功,它一直都是沪上最炙手可热的餐厅,米其林二星,人均也超出平均水平一大截。
Jean-Georges
外滩3号是 Jean-Georges 的“餐饮帝国”,这位在纽约取得成功的法国名厨,在这里一连开了好几家餐厅。
从与主厨同名的法餐厅,到意大利餐厅 Mercato、与韩裔太太合开的韩国餐厅Chi-Q,都品质颇佳。
《欢乐颂2》中,舒展装X那家餐厅,就是Mercato。
如果去那里,千万不要错过他家的黑松露鸡蛋披萨。黑松露披萨的饼底涂上黑松露酱和三种芝士(手工马苏里拉,帕尔玛干酪和方提娜),加入有机农场鸡蛋,然后放入木炭烤箱烤制脆,最后撒上黑胡椒。松露的香味渗入饼皮中,饼上的温泉蛋、松露、芝士湿漉漉的包裹着饼皮,软和耐嚼。
Umberto Bomban
除了“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源同样是顶级餐厅的聚集地,这里的旗舰级餐厅无疑是意大利名厨 Umberto Bombana 的8½ Otto e Mezzo Bombana。
Bombana作为意大利政府钦定的白松露推广大使,将这种珍贵食材充分运用于他的菜品之中。
除了米其林国际名厨外,不少华裔名厨也纷纷登陆这个沪上西餐界的桥头堡,使竞争进一步激化。其中的佼佼者,包括香港 Bombana 前行政主厨Alan Yu创立的Le Rivage,与备受本土美食家推崇的 Paris Rouge等。
静安寺
新兴势力在此萌芽
关键词:
摩登、轻奢、创意
静安寺商圈附近有很多高端酒店与商城,这里或许是仅次于外滩的上海西餐“亚中心”。
与偏向经典主义的外滩不同,静安寺的西餐厅里少有严谨古板的大师。相对地,这里有更多新崛起的青年才俊,从他们的菜品中能见到浓浓的创意与时代感。摆盘风格更为摩登现代,可定义为“轻奢”级西餐。
Alan Wong
Alan Wong’s 据说是奥巴马最爱的餐厅之一,主打夏威夷菜肴。
一如热情澎湃的夏威夷风光,鲜活轻简的美食让人心情愉悦。品味西餐,不一定要严阵以待,也可选择更轻松一些的态度。
Michael Wilson
新晋获得米其林一星的斐霓丝可被视为静安寺法餐的代表。来自澳洲的主厨 Michael Wilson 总能构筑起意料之外的食材组合,颠覆传统法餐的固有思维。
他主张一切从食材自身风味出发,这一理念倒颇为契合法国兴起的“新烹饪”运动。
Wilson主厨的核心理念,是“生活,与材料息息相关(Life is about the ingredients)”。在他的烹饪逻辑中,天然食材的质素是美味的根源,而所有构思与加工,也应当为突显食材本质而服务。
Jair Chavez
上海西餐的高水准同样体现在看似简单的牛排上。如果说产地和酱汁是一块好牛排的基础要求,那么其次就是根据部位来选择恰当的熟度;再进一步,则是脂肪纹理、熟成条件、烹烧技术,及其他更值得玩味的调味方法。
1515牛排馆主厨 Jair Gudino Chavez,这位出生于1987年的美国墨西哥混血大男孩,小跟做行政总厨的母亲在厨房长大,耳闻目染整个厨房的运作,在同龄人还懵懂自己将来会做什么工作时,Jair 已经知道自己会成为一名厨师,这也是他唯一想要从事的工作。
因为喜欢摄影,他将对于色彩的认识融入餐盘,好似画家描绘画布般,把每一道菜的创作过程当做绘画。从大的他,
1515 牛排馆是沪上备受好评的专业扒房,在这里能品尝到国内罕有的熟成牛排,一吃难忘。
衡山路
老外最爱去的酒吧街
关键词:
酒吧,轻随,各国风味
尽管说到上海的西餐,首先会想到外滩的米其林餐厅。但其实大多数在沪老外,日常聚餐并不会选择这些动辄上千的昂贵餐厅。倒是约上三五好友,找个颇有异国风情的酒吧一聚,才更接近他们在祖国时的生活方式。
说到上海的酒吧街,非衡山路莫属。每天晚上,衡山路上的酒吧都灯火通明,顾客大半都是老外,与期冀邂逅老外的中国女孩。
去酒吧的客人,大多是为了饮酒作乐,对食物品质并无太多要求。但只要愿意,也能找到不少地道的西式美食。例如西班牙餐厅 Pirata,据说是 Ultraviolet 主厨 Paul Pairet 下班后最爱的去处。
由于人群构成复杂,衡山路一带餐厅的多元性,甚至可能会比外滩更强。在这里能找到不少小众菜系的餐厅,如土耳其菜 Garlic、希腊菜Milos、墨西哥菜Pistolera 等。这些餐厅都由本国人经营,绝对保证地道,适合喜好猎奇的食客。
淮海路
海派西餐的最后据点
关键词:
中西融合,老克勒,记忆
淮海路旧称霞飞路,连同周边的数条街道,是老上海“轧马路”的不二去处。散落其间的洋房、斑驳古旧的石库门、沿街栽种的法国梧桐,都是法国人留下的遗产。
构筑成复杂的海派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殖民者们带来的西方文化。西方饮食与本土饮食习惯结合、折衷后的产物,被称为“海派西餐”。如何优雅地品尝西餐,是讲究生活品质的上海“老克勒”们的必修课。
历经岁月淘洗后,海派西餐馆已然并不多见。如果要缅怀那段流金岁月,淮海路是最佳去处。
从红房子里的烙蛤蜊,到老大昌的冰糕,再到天鹅申阁的炸猪排,以如今的标准看,海派西餐或许不怎么地道;但是对于老一辈的上海人,这些食物承载了他们的青春记忆。当食物绽放于舌尖之上,有如穿越时空一般,是任何珍馐都无法比拟的感动之情。
除西餐外,西方文化带给上海人饮食的另一变化,是海派西点。哈尔滨食品厂与长春食品厂挂着东北名,做的却是西式糕点。记得我小时候,母亲在淮海路附近工作,下班后总会带几包曲奇回家,那分奶香与酥松,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