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教程 > 新闻资讯 > 学政是哪个部,清朝的「学政」是个什么样的官

学政是哪个部,清朝的「学政」是个什么样的官

2022-03-09 06:49:52 来源:天空软件网 我要评论()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查看并分享给您的朋友

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政是哪个部,但级别更高。不过和其他地方官员不同,学政有其特殊性,不能由省内官员直接晋升,而必须由朝廷直接委派。

学政是哪个部,清朝的「学政」是个什么样的官

学政是哪个部,清朝的「学政」是个什么样的官

学政是哪个部,清朝的「学政」是个什么样的官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俗称学台。由朝廷委派前往各省,负责当地教育、科举,同时督察本省学官和生员等日常的工作、学习情况。一任三年。品级多为正三品,有时也没有固定品级,而根据官员在京品级而定。学官包括各级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都是官名,属于学政下属。学政与布政使、按察使同列,为各省最高长官巡抚之下三个最重要的官职,分管财政、刑罚监察、教育。

生员俗称秀才,包括廪生、增生、附生。初入学者即为附生,通过岁考可以上升。学政到任后第一年进行岁考,对各类生员进行重新划定,优者奖、差者罚。要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就要先参加科试,科试合格后方可参加。岁考、乡试都由学政巡回各府、州、县主持。清代一度两试合一。通过科试可参加乡试,乡试主考有时由学政担任,更多由朝廷委派更高级官员,各省学政也要负责各类工作。

学政不同于其他官员可以在省内晋升,而是由朝廷直接委派。担任学政的官员都是翰林出身,学识渊博。任期满后回京另行安排新职务。由于京中翰林众多,多在翰林院等处担任清闲职务,没有油水,另有一些翰林出为御史言官,更是清水衙门,所以如能委派为各地学差(不一定为学政,也可能为其他学官),则可大捞好处。另外,作为学政,可作为一省主考,则通过考试的学子都为学政门生,是一种莫大荣耀,以后学子们担任官职也要拜会老师,不仅有送礼好处,更能形成关系网。所以学政一直是炙手可热的美差。据说李鸿章官拜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位极人臣,但他常说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担任过学差,没有铁杆门生故吏。可见学政职务之受重视。

其它的回答都很全面,我补充一些。

学政是哪个部,清朝的「学政」是个什么样的官

六部九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很久了。雏形源于西汉时期的尚书省,隋代基本定型,唐代因避讳李世民,其中的民部改名为户部,职能不变。

其实六部的职能和权力,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变化是很大的,总体来说,六部在帝制中国的角色扮演中,是处在不断重要的变化过程。

论政治斗争能力,中国人说自己老二这个世界怕是没别的民族敢说自己是老大。中华民族的斗争智慧在两千年的帝制下不断实践、分析和经验总结,历练得炉火纯青。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一直是皇权和士族的斗争,中央和地方的斗争,最终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为基本脉络。在魏晋以前,中国是典型的豪门政治,名门望族把控政治方方面面,并通过联姻、结拜、利益绑定等形成一个庞大的,拥有实权和庞大社会资源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甚至能够抗衡和叫板中央。这显然不符合中央集权的基本利益和诉求,因此作为中央集权的集大成者皇权开始改革人事制度——从汉朝的察举制到之后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提拔没有豪门背景的普通子弟,尤其是隋代开办科考之后,豪门势力开始衰弱,寒门子弟迅速崛起。中国政治也从精英政治迅速转变为平民政治。权力性质从豪门的家族势力和行政权一体转为官僚单一行政权力。权力永远只对其来源负责(划重点),后者因其权力来自皇权,利益又与皇权绑定,对皇权更为忠心,且无豪门家族背景,更容易为皇权所操控。

最早的六部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登上舞台。尚书尚书,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写文书的。最早的尚书是小官,皇帝为了摆脱豪门权臣的影响,任命一批文笔好,业务能力过硬,出身普通,职位低的底层官员,将皇帝的意思誊录为行政公文并跳过豪门利益团体直接实行。之后就逐步制度化下来。唐宋时期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基本就是中书省提案,起草诏书,门下省审核,皇帝批准后交与六部相应的部门去执行。三省各司其职又互相制约,但总体来说,尚书省统领的六部只是个办事的机构,地位也为三省中最低。但到了明代,朱老八开了个皇权大权独揽的头,取消相权,成立内阁。内阁的权力和历史上宰相的权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成立初衷说白了其实就是个皇帝的秘书处,票拟说白了只是个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至于后来内阁出了多位权臣是后话了,个中原因非常复杂,另当别论。作为行政主体的六部就直面皇权,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清承明制,体制的大架构基本不变,但皇权进一步加强,典型的就是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一开始其实是个临时部门,后来因为太好用,所以就把这个临时部门一直“临时”设在那边了。皇帝有想法直接和军机处商量,军机处作为实际上的中央最高部委甚至连建议权都被削减。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按皇帝传达的意思去办事就行了。军机大臣也只是临时职务,不论满汉不论京官外官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出身背景,理论上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皇帝一个口头任命“即明日起着某某人军机处行走”成为军机大臣——注意,只是军机处“行走”,就是说你能进入军机处办事,而没有给你以具体职务头衔。也就是说你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调离军机处而不需要任何正规手续流程。在这样的体制下,是不可能出现权臣的,皇权实现了大权独揽,帝国的基本架构基本是皇帝下旨——分配六部相应部门——六部再下发相应地方或者下级部门具体办理。六部就成了联系皇权和下级权力的重要存在。

六部里面,吏部的地位是最高的。吏部尚书有个绰号:天官。这也难怪,不论古今中外,只要有文明或者组织的地方,管人事的永远是最牛叉的。官员任命需要走吏部的程序,直接关系到官员生前留任还是贬值的考核由吏部主导。一句话,吏部掌管天下文官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而文官集团又从来都是中华帝国的核心群体。这样的部门,想不牛都不行。

紧挨着吏部的是户部。户部为啥牛逼?人管钱的啊。中国式中央集权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不仅政权集中,更重要的是财权集中。管你中央也好,地方也好,军队也好,你再有能耐,没钱啥都白搭。君不见多少其它文明的中央集权,最终沦为弱势中央集权,中央控制首都和周边一块地,地方实权派执掌一方,好的时候大家面和心不合见面打哈哈,不好的时候地方上基本不鸟你中央甚至兵戎相见。何也?你政权集中了,没能收住地方上的钱袋子,啥都白搭。明清时期,财权是高度集中的,地方税收上缴中央,中央再根据实际需要分配给地方和中央各部委。而经手这个程序的就是户部。

第三是刑部,看到很多人说刑部相当于最高司法机构,其实是有一定出入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刑部确切地说是最高司法复核机构,同兼同时具司法复核、侦查、审判和检察机关的职能。刑部负责复核所有地方大案要案,审判和复核京城笞杖以上的案件,复核大理寺流刑以上案件。审判方面,刑部负责审判一般案件,大理寺负责审判大案要案,但审判结果依然要刑部复核。具有轰动性的大案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相当于中纪委)三法司会审,三法司以刑部为首。但实操过程中,刑部和大理寺的职务,经常会有交叉重叠。

然后是礼部。礼部的工作有三大块:外交、考试和祭祀。相当于今天外交部+教育局+文化局的存在。注意这个外交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外交,而是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下的外交。最著名的比如1793年极西偏远撮尔小邦英吉利国贡使马尔嘎尼一行来华诚惶诚恐拜见泱泱中华皇帝,全程的外交接待、使团的餐饮住宿、流程安排、文书来往,包括翻译,都由礼部负责。所以有理由相信,中国最早的英语翻译很可能是礼部官员。当然那时候英语翻译远不如蒙语、波斯语、暹罗语、朝语、安南语和琉球语来得重要。另外,决定中华帝国千千万万读书人命运的科举考试,也是由礼部负责。礼部还负责在朝官员公章、礼仪行为规范、头衔称号荣誉以及兴办中央教育(国子监),全国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教育、节日庆典、祭祀等方面的工作。

礼部下面是兵部。说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其实也不完全正确。兵部无兵权,也无今天国防部那样综合性的职能。兵部有三大职能:一军事后勤部门,负责军事物资的保管、调拨,协助户部统筹军事预算和支出,上书条陈商议武备之事,而军械制造则属工部管;二参谋职能,负责全国防务的研究和规划——负责这块的兵部职方司长官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职务,做好了是本分也没人记功,做砸了就得被弹劾死,一般中央官员失势的都会被扔到这个部门来整你;总体上来讲,兵部在六部中属于相对清水(注意,只是相对清水)的衙门。但是兵部有个肥差,那就是武选和军籍的管理,负责武官的考核、任命、调职和选拔。说白了就是武装力量人事职能。这中间的好处,也就不用扩展开来讲了。

最底层的是工部,工部相当于今天工业部、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和交通部于一体的部门,负责上至皇家花园皇家陵墓下至地方基层水利工程疏浚河流开山筑路,兵部的武器、礼部的礼器、都是兵部统包,典型的职权不对等的部门。说句实在话,一位吏部侍郎(副部长)如果提升到工部当尚书(部长一把手),绝对属于明升暗降型的。当然,说工部是清水衙门也有点牵强。要知道工程物料不会天上掉下来,经手的物料和工程钱款也是非常可观。按传统官僚的秉性,过手的钱都不给自己留一块那是要被雷劈的。

其实在六部官员上朝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一般都是吏部尚书领导,户、刑、礼、兵、工按序排列。

欢迎补充

热门软件

  • 电脑软件
  • 手机软件
  • 手机游戏
更多>

用户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