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东非地区发生了百年来最大规模的蝗灾事件,而且蝗虫数量越聚越多,影响范围已经蔓延到西亚沙漠蝗虫大小、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给当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蝗虫所到之处,基本上寸草不生,农作物大量被啃噬,区域的粮食危机爆发已经再所难免。那么,为何蝗虫为有这么大数量的聚集,会不会像一些狼、鬣狗等这样的群居那样有头领带领飞行呢?
蝗虫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全世界大约有2万多种。蝗虫成年长出膜翅以后,它们的飞行能力变得非常强大,可以连续不停地飞行1-2天,飞行距离可以达到100多公里。由于它们的口器非常发达,擅长啃噬各种野草和农作物,因此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蝗虫的繁殖能力超强,雌蝗虫每次可产卵50到100只,而卵的孵化期只有20天左右,在气候比较干旱的情况下,虫卵的孵化成活率很高,在蝗虫聚集区域,每平方米土壤中,可以检测出成千上万只虫卵,于是造成了短时间内蝗虫数量的大幅攀升。
在一般情况下,蝗虫是呈散居状态的,也就是说各飞各的、各吃各的,互不干扰。蝗虫之所以喜欢比较干旱的环境,除了适合产卵和孵化以外,在比较缺水的情况下,各种野草和农作物的含水量就会偏低,偏干性的食物也有利于它们的啃噬。如果一个地区一开始食物量比较丰富,而又遇到比较严重干旱的气候条件,那么这个区域的蝗虫数量就会增多。据科学家们研究,起初蝗虫都是各自为战,在此过程中蝗虫会释放特殊的信息素,同时蝗虫之间免不了身体接触,当触碰到后脚的某个位置时,信息素就会发生“融合”效应,使它们的生活习性由独居向群居的方向转变。
当这种转变涉及的蝗虫越来越多时,它们便会倾向于集体出动,就像滚雪球一样,群体数量越聚越多。当一个区域的食物被吃光了之后,它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向着另外的一个方向移动,这种移动不像大型哺乳动物那样需要有一个头领来带领,蝗虫群体里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这种大规模迁徙飞行的带动者。在迁徙飞行的初期,以前群聚在一起的蝗虫可能会分为几个分支,向着不同的方向移动,之后它们会根据飞行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食物量的多少继续调整行进路线,而这些分支在移动时也会发生重组、分离或者合并等现象,这也是蝗虫可以大范围、长时间侵袭的重要原因。
2020开局不利,大家正在忙着对抗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时,蝗灾又悄然的来到。当然了实际上东非的蝗灾在2019年就已经开始形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这三个国家的沙漠蝗虫数量已经达到了3600亿只,它们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已经进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蝗虫过境对农作物来说就像是收割机一样,仅仅一平方公里的蝗虫群一天之内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联合国的相关组织已于近日发布警告,多国和地区已经进入紧急状态。
这次的蝗灾破坏力是埃塞俄比亚25年之最,是肯尼亚70年之最,而对于我们的邻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来说也是自1993年以来最严重的蝗灾,因此需要引起注意。气候对于蝗灾的影响非常大,蝗虫卵在干旱炎热的天气里,孵化率是非常的高,预计一个月就会孵化出新的一代蝗虫,而蝗虫的生命周期大约是3个月左右。
因此说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们的数量会以指数倍增长,科学家预测此次蝗灾的数量在6月份可能增加至500倍以上。
对于此次蝗灾的重灾区是在东非和西亚一带,虽然这些蝗虫已经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距离我国也不算太远,但是由于地形上的限制,蝗虫几乎是不可能来到我国境内的,因为横担在我国边境的是高寒的喜马拉雅山脉,蝗虫不可能跨越。与此同时此次泛滥的蝗虫是沙漠蝗虫,这类蝗虫在我国境内是没有分布的,因此从这两点来说蝗灾并不会蔓延到我国。
我们更加不用害怕的是,我国拥有非常成熟的治理蝗灾经验和技术,现在的重中之重是防控疫情,不用担心蝗灾的问题。
那么这些蝗灾会携带遗传病毒吗?蝗虫一般都会被通俗的称之为“蚂蚱”,属于直翅目下的成员,包含了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三大类共10000种,而在我国境内就分布有1000余种。可以说蝗虫全部都是昆虫,一般昆虫几乎都是不携带病毒的,即使携带病毒也很难跨不同纲物种之间的传播。
病毒属于一种特殊的类生命体,它们的繁殖和复制都需要在宿主细胞里进行,但病毒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细胞它都可以侵入。就像是你回家一样,开门得需要钥匙或者密码,而病毒也是如此。它们要想进入细胞,需要在细胞表面寻找特异性的受体,这样才能平稳的“着陆”。
一般病毒跨物种传播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现在蝗虫和人类之间相差的太多了,甚至都不是同一个纲下的成员,因此说蝗虫并不会携带新冠病毒,当让也不会传播到我们的身上。
蝗灾对于人类的影响,就是它们对于农作物的破坏,也就是抢我们的食物,不存在疾病上的传播。因此说那些喜欢吃野味的,还是去吃蝗虫吧,既不会有疾病的传播、还能为抗蝗灾出一份力、同时还能节省点粮食,一举多得。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