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并没有消失冥王星为什么被除名,只是被人类从行星行列中开除了,降级为矮行星,九大行星从2006年8月24日以后只剩下八大行星了。
原先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是在上世纪30年代被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所发现,当时科学家们根据已有的观测数据推断出这颗星球的质量是地球的好几倍,显而易见,称之为行星一点也不为过。
但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颗第九行星越来越奇怪了,首先越来越精确的观测表明,冥王星的质量被明显估大了,于是它的质量从发现时被认为是地球的数倍,逐步的被降低,一直到了1978年,人们利用其卫星卡戎的数据,算出冥王星的质量竟然只有月球的五分之一左右。
虽然冥王星的质量变小了,但当时的科学们考虑到它还是有颗卫星卡戎的,也就继续将其当做行星对待了。
直到27年后的2005年,科学家们又在柯伊伯带发现了阋神星,并且这颗星球的质量要大于冥王星,那么是不是要将其排进行星序列,当做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呢?这时,大部分天文学家都忍不住了,本来冥王星被当做行星就不太合理,现在又冒出个阋神星,那以后太阳系里的行星岂不是要烂大街了?
于是乎,在2006年召开的国际天文会议上,专门为行星制定了新标准,想要满足行星的称号,必须符合下面三点:①绕日公转 ②体型要近似球体 ③轨道附近不许存在比其自身质量更大的天体
就这样,冥王星被合理的降为了矮行星,并且太阳系内的天体都被归为了三类: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了“行星”(Planet)的新定义,以及“矮行星”(dwarf planet)的定义。冥王星符合矮行星而不符合行星的定义,故而其分类变成了矮行星。一同列入矮行星且和冥王星轨道接近的天体是阋神星(Eris),在当时测算不准,科学家认为阋神星比冥王星还大,因此当时讨论它可不可以叫第十大行星。
之所以有这样的争论和最终结果,是因为随着天文学不断发展,人们在冥王星轨道范围不断发展大小接近冥王星的星球,而且根据预测,这样的星球还会有成百上千,为了避免不断出现“十大行星”、“十一大行星”的尴尬,一些人提出“九大行星”只是一个历史名词,而另一些人提出进行更准确的分类。
行星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从这个定义来说,冥王星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质量也足够大成为球体,但所在轨道还有其他大天体,没能清空。按照新的矮行星定义,这类天体被分成了矮行星。天文学联合会并没有按照严格的尺寸大小分行星或矮行星,而是看是否能清空轨道其他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