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三甲医院的医生有多难,为什么三甲医院的医生都是博士,真的需要这么高的学历才能治病?
2021-11-22 05:49:27 来源:天空软件网 我要评论()
用手机看
目前,国内三甲医院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成为三甲医院的医生有多难。去年本市就有三家县医院通过国家三甲医院评审,这在本地是首次出现县级三甲医院。国内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县,几年前就有县级三甲医院。
并非三甲医院医生都是博士,实际情况是只有省级以上三甲医院这些年新进的医生以医学博士为主,而多数市级三甲医院引进的博士还是比较少,县级三甲医院那就屈指可数了。
大家都认为医生的职责就是看病治病,这样理解没有问题。不过,大医院都还承担着找出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探索更好的诊断方法,确定最佳的治疗手段,也就是说大医院医生们除了看病治病,还额外有任务,这都带有研究性、探索性。
经过医学博士学历教育,也就经历过系统、深入的科研过程培训和历练,就有了更高层次研究、探索的能力,更知道如何去研究、发现、总结出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及有效诊治方法,一旦形成成熟的诊断治疗手段,就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还有,医学博士们在看病治病过程中,对新的诊断手段,尤其是检查设备的推陈出新、新药的研发、新的治疗设备研发等等,更能起到推动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了渊博的医学理论知识,再加上刻苦、勤奋地不断学习,始终紧跟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能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从而推进医学科学发展。同时,假以时日,同样能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医生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业内同行佩服、病人欢迎的医生。
所以说,高学历医生更可能成为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同时还是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我是康医生,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国,医生是最辛苦的职业之一,五年本科,三年规培,住院医师,夜班,白班,查完房上午十一点左右能回到家,在家也休息不好,自己管床的病人不时有微信和电话,汇报自己的随时不适和病情,有些复杂的病人还要查找资料,明确诊断,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案。住院医师没有假期,没有休班,节假日也必要查房,医生少的科室夜班值的多,有时两天一个,有时三天一个,青年医师大部分时间在夜里度过,如果夜班收住病人或者遇到紧急病情,一夜好似打仗,没有时间休息一会。当几年住院医师后,还要不停的学习,抽出时间写作论文,为下一步职称晋升做准备。
谢邀!
主任医师算是职称最高的医生了,职称高,工作量也大,任务也多,比如门诊,查房,授课,参加学术会,会诊等等,教学医院还要负责教学,你所说的一周两个半天班,只是你看到他的两个半天,剩下的六天,不但没有闲着,甚至比这两个半天更忙,拿我们科主任来讲,周一上午参与科室大查房,下午做科室科室一级质控,周二上午教学查房,下午院周会,周三门诊,周四门诊,周五社区门诊坐诊,周六助理全科医师授课,周日上午科室查房,下午休息半天。隔三差五还要参加学术会议!
-
很现实的说,几乎没办法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了解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中国的公立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必然结果。
市场竞争具有一个特点,会形成马太效应。也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医疗市场虽然没有完全市场化,但已经高度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也就出现了这种马太效应,大医院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中小医院越来越萎缩。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中止市场化改革。就目前的现实环境来看,根本做不到。
如果现在停止市场化运作,那么现在所有的公立医院的运作成本都需要财政来承担,就目前的财政来说,根本支撑不了。说的更难听一点,现在的医疗机构都必须依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保障自身运作,这是一个没有办法改变的现实。
当然会有人提出用一些面上的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成功。比如这些年在某些地区搞的医联体,双向转诊等等。但除了少数作为典型的基本上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医疗机构独立核算,独立运作,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相互之间的利益诉求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因此不可能精诚协作。比如双向转诊对于很多中小医院来说,意味着把大量原来可能留在本医院就医的大病患者送到了大医院,自己只能承担一些小毛小病以及大医院手术后患者的康复任务。这对于中小医院来说,就必然导致收入的减少以及成本的增加。中小医院抗拒双向转诊也就不足为奇了。医联体建设则要求大医院向中小医院进行技术输出,但是大医院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并不多。因此除非大医院直接并购中小医院取得对中小医院完整的控制权,否则医联体建设鲜有成功案例。但是很显然不可能让大医院把所有的中小医院全并购下来,这在经济层面上不现实。
还有人说要学习国外强制性的分级诊疗,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采用强制性分级诊疗,前提条件是已经推行了低收费的公费医疗体系。比较典型的是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而在中国实行的是广覆盖,但是相对低水准的公费医疗保障体系。自费支出是比较高的。由此带来的就是民众自然会有比较高的医院选择权。在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的模式下,公费医疗的费用极低,几乎相当于免费。但前提条件是必须遵守公费医疗的分级诊疗管理模式。如果要自行就医或者选择医院,就只能去高收费的私立医院。普通民众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才会有动力去遵守分级诊疗管理的模式。如果中国在保持目前的医院收费模式下,采用严格的分级诊疗体系,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极大的促进民营医院的快速发展。做一个设想,分级诊疗下6个月才能做检查,一年后做手术,医保报销5000元,自费5000元。民营医院直接检查看病做手术,总支出8000元,医保不能报销。个人多支出了不过3000元而已,但换了一年的时间,很多人会乐意出这3000元的。可见,从经济层面上讲,由于中国目前的医保保障能力不足,就不能像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那样形成巨大的公费与自费医疗费用落差,从而迫使民众遵守分级诊疗管理。反过来看,如果说公费医疗自费支出500元,而民营医院需要自费支出5万元,那么民众自然还是倾向于遵守分级诊疗。
除了经济条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困境,就是中国没有一个庞大并且行之有效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网络。中国长期以来没有建立一个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这个概念也是本世纪才逐步引入国内的。虽然说历史上各单位配置的保健医生,农村赤脚医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类似于西方全科医生的职能,但这些医生只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现在已经没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渐消退,这些带有全科医生性质的医生群体也就消失了。没有这样一个全科医生的大体系,就不可能构建分级诊疗系统。因为这是这个系统的基础。要构建这样一个全科医生系统,中国大约需要培养百万名全科医生,这个缺口极其巨大,至少10年之内做不成。20年都非常困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样一种医院之间的分化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加强。而如果不人为的扭转目前市场化的倾向,这种情况就不会好转。